美元新戰場1/以為買穩定幣在投資?其實只是幫人存美債

美債。 聯合報系資料照

當越來越多投資人將資金換成穩定幣,想像這會是更「穩」的資產配置方式,甚至可以從中獲利,但實際上,穩定幣發行商靠着這些資金大舉買入美債、賺取利息,卻連1分錢都不需要分給持有人。這場表面上的「保值避險」,實則只是投資人默默充當了別人的美債金主。

穩定幣背後其實是美債池

「穩定幣不是投資,它是管理資金、方便交易用的媒介。」泰達幣(USDT)發行商泰達股份有限公司(Tether)Regional Expansion Lead APAC,Quynh Le日前在臺灣女董事協會舉辦「剛柔並濟大未來」論壇上說明,穩定幣設計初衷就是讓用戶更有效率地將法幣兌換爲加密資產、或在市場波動時快速避險。但隨着市值暴增,穩定幣本身的儲備機制,也開始對整體金融市場產生巨大影響。

財政部前部長、現任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劉憶如也在論壇上分享,截至2024年底,穩定幣整體市值已達2,777億美元,其中絕大多數爲美元穩定幣,而這些幣種的儲備資產中,約七成投入短期美國國庫券(T-bills),也讓Tether成爲美債前20大持有者之一。也就是說,穩定幣的快速擴張,與美債市場的資金需求密切掛鉤,將可能成爲未來債務再融資的關鍵角色。

你以爲在投資,其實只是幫人存錢

對多數投資人而言,穩定幣「1美元進、1美元出」,看似等值兌換、毫無收益。但站在發行商角度,每一枚被兌換進來的穩定幣,背後都代表一筆可以拿去買美債、賺取利息的資金。

劉憶如指出,光是Tether在2024年的淨利潤就達到130 億美元,主要來自持有的大量短期美債產生的利息收入,而這些收益並不需要分給穩定幣持有人。「他們不需要像銀行那樣給穩定幣持有者利息,因爲你只是拿它當貨幣用,可是這幾年利率很高,持有者不能像發行商那樣獲利。」

這樣的結構也讓投資人面臨一個弔詭處境,自己換入穩定幣的那筆錢,並沒有任何利息回饋,卻爲發行商創造了驚人的現金流,並且還有美債的高利息入帳。甚至在極端狀況下,還可能出現資金擠兌、無法贖回等流動性風險。

「有些人會把穩定幣當作一種管理資金的工具,比如交易間歇或等待時機,他們會先放在USDT。但那不是爲了賺利息或報酬,它只是比存銀行方便。」Quynh Le說,在某些高通膨國家,例如阿根廷、土耳其或黎巴嫩,一般民衆甚至將穩定幣當作非官方的數位美元,用來避開國內金融限制與貨幣貶值風險,追求的是交易便利與匯率穩定,不是資產增值。

劉憶如則從制度角度補充,美國的「天才法案」要求穩定幣發行商的儲備,需對應等值美元或美國國庫券,等於用法律架構把穩定幣背後的資金「導流」回美國國債市場,讓更多人間接成爲美債投資者。

美債真的「安全」嗎?

穩定幣大量配置短期美債,被視爲最穩定的收益來源。但劉憶如提醒,當前的美債環境已非過去的「零風險資產」結構,反而隱藏不少政策與財務面的壓力。

她指出,目前美國政府債務對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爲120.87%,已是235年來最高,且還在惡化中。自1960年以來,美國國會已調升債務上限高達78次,2024年赤字金額達1.83兆美元,甚至超過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的1.42兆美元,這些赤字全都需依賴「新增舉債」支應。

在利率面,未來幾年美國也難再回到超低利時代。她強調:「川普對等關稅政策會推高物價,讓利率不易再降,債務利息負擔會更重。」這也促使穆迪信評今年8月,成爲繼S&P與 Fitch後,第三家下調美債評等的國際信評機構,是1917年以來的首次調降。

在這樣的結構下,即使穩定幣靠美債獲利,也難保這條資金路徑能「穩」得長久。劉憶如直言,如果市場對美債未來失去信心,這批資金將可能失去錨點,反成金融動盪的來源。

延伸閱讀:美元新戰場2/穩定幣是護城河還是裂縫媒介?美元霸權蠶食戰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