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烏談崩?陳冠廷:審慎應對「有限度美國主導」外交情勢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雖與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爆發口角,但他重申已準備好與烏方已準備好簽署礦產協議。(圖/美聯社)

針對2月28日美國總統川普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白宮會談爆發公開爭執一事,民進黨立法委員陳冠廷今(2)日表示,此事件顯示臺灣未來須審慎評估可能面臨「有限度美國主導」的外交情勢,並應積極強化與印太區域夥伴的多方對話,以鞏固臺灣在區域中的利益與地位。

陳冠廷指出,美烏領導人的激烈交鋒反映出美國外交政策可能出現較大幅度的調整,過去美方對於歐洲也好,或者是印太區域也好,都是作爲一個主導的能量在,而且是正面的能量。當然美國的外交政策會隨着每一個政府有一些微幅的調整,「在這一次川普政府上臺之後,調整的幅度可能比過去都還要再稍微大一些。」

面對美國可能將重心轉向國內政治經濟與移民議題,陳冠廷認爲,臺灣必須重新思考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佈局,對臺灣周遭國家,特別是跟臺海有事會有影響的國家,包含菲律賓、韓國、日本等其他南海國家,都必須要有更深一層的討論跟會晤。

談到美烏會談破裂的背景,陳冠廷分析,此事件突顯美國外交重心可能轉向「現實主義斡旋」,與烏克蘭堅持「抗戰到底」的立場難以調和。川普在會談中指責澤倫斯基未對美國提供的3500億美元軍援表達感激,並批評烏方「拿數百萬人生命及第三次世界大戰當賭注」,而澤倫斯基則反駁川普對俄立場過於軟弱,拒絕接受停火協議。

陳冠廷強調,這樣的國際情勢變化意味着臺灣需要建立更多元的合作管道。「未來在印太區可能會有更朝向要跟多方對談的可能性,來去增加臺灣在此區域的籌碼跟利益。」他也提醒不可忽視中國在東南亞及鄰近國家的影響力,怎麼樣把我國的敘事方式,不管是在軟實力,或者是在政治經濟、在銳實力,或者是在臺灣的重要的科技產業上面發揮影響力,確保臺灣的利益能夠被鞏固,會是未來這幾年面臨的重大挑戰。

陳冠廷表示,儘管面臨挑戰,臺灣仍應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隨着美國在這些說法上面、政策上面還有一些調整,他們當然也要做好審慎準備,但是我們也不會不樂觀,只是說要先做好全方位的準備。」他呼籲迅速開啓與直接或間接有利害關係夥伴的對話,共同應對變化中的國際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