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系只喊「做自己、突破」 大學生憂未來:沒人教怎活下來
一名美術生表示老師時常鼓勵他們「做自己」,但外面的人只在乎作品是否有市場。示意圖/ingimage
臺灣的「美術」產業問題出在哪裡呢?一名美術生髮文,稱她讀書時,老師時常鼓勵他們「做自己」,但後來才發現外面的人只在乎妳的作品是否有市場。他們經常忙着創作,忙着突破,卻沒人看得懂,沒有買家,她認爲主因是臺灣藝術環境太封閉:「沒人教我們怎麼被看見」。
一名女網友在Dcard發文,稱她是美術系的學生,讀過才知道「臺灣美術系沒救了」這句話是現實,大學四年老師經常要他們「做自己」、「突破限制」,她當初也很認同,但後來才發現外面世界只在乎藝術品賣不賣得出去,根本不會在乎妳有沒有突破。
原PO表示,在學校老師會教怎麼用壓克力、怎麼畫結構和作品理念,卻沒教如何「宣傳作品」;每天忙着創作、忙着突破,但沒有人要看,或沒人看得懂。他們被訓練成藝術家,卻沒被教導如何「活下來」。
原PO舉例,有一次朋友設計了一個作品,老師都讚不絕口,認爲作品有創新、有深度,但貼在IG後卻沒有任何買家和迴響。原PO認爲這是「常態」,不是不努力,而是環境太封閉,閉門造車,他們被教導「不要管市場」卻沒人買單,如果臺灣美術繼續假裝「做自己」,而不是思考如何生存,恐怕真的沒救了。
此文一出,不少網友認爲從事藝術產業的人,「毅力」至關重要,「這是少數人走的路,孤單的路,尤其在臺灣,學校能提供的,真的太少,我們有一生的時間可以學習,做作品的人,學習心態不崩的強韌情緒能力,至關重要」、「當妳把藝術放在價值天平上時,就失去對藝術的熱情了,這條路要先有天賦、熱情、堅持纔有機會成功」。
也有網友提出未來出路,包括參加比賽、開教室,「我同學有跟着老師去畫廊、自己參加比賽拿獎金、開畫室、成爲策展人、去藝術拍賣公司工作,給妳參考」、「妳可以自己做網頁,然後浮水印自己的作品,往國外推銷,現在網路發達可以把目標放大」、「美術系畢業可以去當畫畫老師,跟朋友合開畫畫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