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彭山:“暖新驛站”全方位賦能新就業羣體
清晨,仁和驛站前,外賣騎手張軍熟練地將電動車電池插入鐵塔換電樁,短短几秒,“能量”滿格。“以前換電要跑大老遠,現在驛站就有,太方便了!”他臉上洋溢着輕鬆的笑容,“街道這事兒,真辦到我們心坎上了!”
在城市的脈搏中,像張軍這樣的外賣騎手、快遞小哥,如同辛勤的“蜂鳥”,穿梭不息,支撐着城市的運轉。然而,“休息難、充電難、歸屬感弱、發展路徑窄”也曾是他們共同的困擾。觀音街道敏銳洞察這些新就業羣體的急難愁盼,決心超越“一張椅子”的簡單關懷,打造全方位賦能矩陣,讓奔忙的“城市蜂鳥”不僅跑得安心,更能飛得更高、更遠。
“驛站如家”:觸手可及的避風港灣
午後的熱浪炙烤着街道。剛送完一波高峰訂單的張軍,熟門熟路地拐進仁和驛站。接杯水、充上電,在空調涼風中稍作喘息。“以前最怕中午,沒處落腳,只能躲在樹蔭或商場角落,冬冷夏熱,吃飯喝水都成問題。”他指着驛站內的設施感慨,“現在這裡,歇腳、飲水、熱飯、充電、看書一應俱全。雖然只是短暫停留,但就像路上的家,是疲累時的避風港,讓人心裡特別踏實。
街道相關負責人道出了建設驛站的初衷,“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羣體,是城市發展和市民高品質生活的有力支撐。他們流動性大、強度高,更需要一個像家一樣的落腳點。仁和驛站就是要解決他們最基礎的休憩補給需求,傳遞‘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城市溫度,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和關懷。”
驛站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情感聯結。酷暑時節,一份份防暑包、一瓶瓶冰鎮水,通過“夏日送清涼”活動傳遞着城市的惦記。
“換電無憂”:15秒終結“里程焦慮”
電動車是騎手謀生的“雙腿”,續航能力直接關乎生計。過去在仁和城邦等騎手密集區,充電難、換電遠是核心痛點。街道黨工委主動破題,精準對接鐵塔公司資源。“深入調研發現,換電模式比充電更能高效解決騎手續航難題。”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街道積極協調場地、優化流程,推動鐵塔公司在仁和驛站這一關鍵點位快速部署換電樁,實現“隨到隨換、即換即走”。
這一舉措直擊要害,贏得騎手廣泛讚譽。“現在午高峰、晚高峰再也不用提心吊膽電量不足了,15秒換好電池,搶單都更有底氣!”張軍跨上瞬間“滿血復活”的電驢,信心滿滿地匯入車流。便捷高效的換電服務,徹底破解了困擾騎手已久的“里程焦慮”困局。
“十元暖胃”:愛心餐傳遞城市敬意
奔波勞碌,“吃飯難”、“吃好貴”是另一個現實難題。觀音街道再推暖心舉措:積極對接轄區知名餐飲企業“十八碗”、“二當家”等,推出專爲外賣騎手定製的“十元愛心餐”。
“聽說十塊錢,就能吃上一葷一素的熱乎飯菜,米飯管飽,水果飲料還隨便吃?!”張軍得知消息後,滿臉驚喜與期待,“這太實惠了!比我們自己湊合強太多,營養有保障,關鍵省時省心!”
“‘十元愛心餐’是我們解決新就業羣體急難愁盼的又一關鍵。”街道相關負責人強調,“我們嚴格挑選合作商家,把關食品安全與營養搭配,確保‘十塊錢’吃到的是有溫度、有品質、有保障的暖心餐。這不僅是一頓飯,更承載着城市對辛勤奔跑者的敬意與關懷,讓他們在忙碌中也能找到暖胃又暖心的歸屬感。”街道將持續優化,力爭覆蓋更多商家和騎手。
“技能充電”:爲“青春飯”鋪就未來之路
除了解決當下困難,街道更着眼於騎手們的長遠發展。在蔡山社區黨羣服務中心,“新就業羣體技能培訓基地”項目正緊鑼密鼓籌備。
“送外賣是青春飯,誰不想趁年輕多學點本事,爲將來鋪路?”張軍的話道出了許多同行的心聲。當得知將開設職業技能課程時,他充滿期待:“聽說有溝通技巧、安全知識,還有法律課和創業指導?這太好了!多學點本事,以後不管是繼續幹這行還是轉行,心裡都有底。”
“服務新就業羣體,既要‘雪中送炭’,更要‘授人以漁’。”街道相關負責人闡釋項目規劃,“‘技能培訓基地’是賦能成長的重要平臺。我們將整合資源,圍繞騎手實際需求和發展願望,提供職業技能、法律法規、心理疏導、創業指導等多維度培訓。目標是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拓寬職業通道,增強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讓他們在這座城市不僅有活幹,更有奔頭、有希望。這是實現共同富裕路上,‘一個羣體都不能少’的基層實踐。”
從仁和驛站的一杯水、一張椅到換電樁帶來的安心便捷,從即將惠及騎手的“十元愛心餐”到“騎手課堂”描繪的發展藍圖,觀音街道用一項項務實舉措,爲新就業羣體築起“暖心巢”、鋪就“成長路”。正如張軍所說:“在這裡跑單,感覺背後有支撐,未來有盼頭,幹活更有歸屬感了。”(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