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貿易戰擋不住全球化“加速度”
參考消息網8月15日報道 彭博新聞社網站8月13日刊登題爲《全球化能夠在美國的貿易戰中倖存》的文章,作者是克里斯·布賴恩特。文章摘編如下:
隨着美國總統特朗普大範圍貿易關稅措施生效並導致美國平均關稅升至二戰以來最高水平,人們很容易認爲全球化正在逆轉,保護主義、碎片化和產業迴流的新時代已經開啓。但部分悲觀情緒或許有些過頭了。
美國無法憑一己之力逆轉全球經濟相互依存的態勢。比較優勢與低成本集裝箱航運帶來的繁榮紅利大到了其他國家難以忽視的程度。即便美國開始追求“自給自足”,其他國家也仍然熱切希望繼續開展貿易。
馬士基航運集團首席執行官柯文勝上週對投資者表示:“儘管大家都在談論去全球化,但只要看看數據就會發現,過去兩年半以來,中國企業在全球不斷奪取市場份額、取得了巨大商業成功。全球化步伐其實在加速。”
此前,這家集裝箱航運巨頭表示,美國以外地區的需求韌性驚人,預測今年全球集裝箱量增幅最高可達4%。柯文勝預計,這種由中國主導的強勁增長可能會持續“數年”。
自特朗普4月初首次威脅要加徵一批新關稅以來,中國對美出口雖出現兩位數的下滑,但通過增加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出口抵消了這一影響。
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8月8日的報告指出,這表明“中國的貿易方向發生顯著改變,從高度需要美國市場轉向更廣泛、更多元的全球佈局”。“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以及與中東、非洲等地區日益緊密的經濟聯繫是一種可能會佔據主導地位的結構性趨勢。”
我無意淡化美國破壞基於規則的貿易體系、提高進口關稅所帶來的影響。這些舉措會給消費者帶來不必要的成本負擔,削弱競爭,抑制經濟增長,拖延投資,導致全球貿易增速低於原本應有的水平。
但由於中國佔全球商品製造業的30%以上並在關鍵脫碳技術領域佔據主導地位,所以很難想象世界會迅速放棄這一高效的生產體系。
我們也不應忘記,全球大部分貿易與美國無關。匯豐銀行控股公司首席執行官艾橋智上月表示,亞洲內部以及亞洲與中東之間的貿易走廊是“全球增長最快的貿易走廊之一”。
渣打銀行總裁比爾·溫特斯7月底對投資者表示:“全球化依然充滿活力,只是呈現出非常非常不同的面貌。”
事實上,美國的保護主義和霸凌行徑可能會說服貿易伙伴尋求進入替代市場,進而使它們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
因此,沒錯,供應鏈正面臨動盪,美國與中國也在漸行漸遠,但這並不意味着全球化已經消亡。相反,我們或許正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其特徵是美國收縮、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以及其他國家之間更多地開展貿易。(編譯/塗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