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徵32%關稅 自行車公會:臺灣短期反而出現搶單效應

自行車公會表示,短期內由於關稅調整尚未立即反映至終端通路,反而出現部分急單迴流臺灣。圖/曾麗芳

美國對臺灣產品課徵32%對等關稅,已對自行車產業造成衝擊。臺灣自行車公會表示,短期內,由於關稅調整尚未立即反映至終端通路,反而出現部分急單迴流臺灣,形成「關稅利差」所帶來的搶單效應。

惟在中期來看,市場將可能出現消費停滯、甚至調整訂單來源的狀況,會員普遍擔憂訂單轉移風險,也有部分廠商啓動對外產能調度評估。因此,自行車公會呼籲政府,審慎研擬是否能主動釋出降稅訊號,以爭取與美方談判的空間,降低關稅壁壘所帶來的長期風險。

自行車公會表示,以過去貿易政策變動經驗來看,新關稅結構通常會在3到6個月內,逐步反映到美國通路端與消費價格中。特別是e-Bike與中高單價產品,毛利結構有限的品牌商將被迫轉嫁部分成本。這段期間,消費者會感受到售價調升或促銷活動減少,進而影響銷售動能,公會預期最快第三季,就會在通路觀察到實質影響。

這次關稅措施帶給臺灣自行車產業不確定性,卻同時也是產業「轉型再起」的重要契機。自行車公會將從「趨吉避凶」的策略出發,強化產業競爭力與供應韌性。在趨吉策略部分,一是「優質平價搶高階」:強化臺灣MIT產品的「高品質、合理價」形象,搶佔美國中高階市場空缺,尤其在三電系統(電池、馬達、控制器)等關鍵領域,展現高附加價值。

二是「健康樂活政策助攻」:呼應歐美國家倡導健康與綠色交通政策,拓展如休閒型e-Bike與城市通勤車等新藍海類別;三是「開發市場分散風險」:積極開拓南美、東歐、東協等新興市場,提升出口地多元性,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

在避險策略方面,「關稅利差築防波堤」:在全球進行產能佈局,目前產業正密切評估包括菲律賓、土耳其、巴西、阿根廷等具潛力的低關稅地區。自行車公會呼籲業者,避免單一集聚造成新競爭,透過協調引導形成高效率的新鏈結佈局。整體而言,相信只要產業團結、策略清晰,臺灣仍具備極佳的品牌價值、產品信賴度與創新能力,希望能在全球變局中穩健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