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意以晶片補助換股權 川普的盤算…打造「美積電」
美國總統川普要實現美國利益最大化的手段,終極目標恐仍是要促成臺積電美國廠與英特爾晶圓製造事業合併,打造「美積電」。路透
美國有意「以晶片補助換股權」,點名要入股臺積電(2330)、三星、美光等在美設廠的國際半導體巨頭,檯面上端出「國家安全、確保供應鏈健全」等冠冕堂皇理由,實則是美國總統川普要實現美國利益最大化的手段,終極目標恐仍是要促成臺積電美國廠與英特爾晶圓製造事業合併,打造「美積電」。
業界認爲,美國半導體產業核心問題在於不缺乏設計公司,而是缺真正能長期穩定供應的晶圓製造能力,臺積電雖已在亞利桑那州大舉投資,但母公司仍爲臺灣企業,川普政府想要的,是一個「完全美國公司」的晶圓代工廠,爲高通、輝達、蘋果等美企保駕護航。
川普「以晶片補助換股權」背後三大算盤
這盤棋最終可能導向一個結果,撮合臺積電美國廠區與英特爾晶圓代工部門整合,打造「美積電」。
英特爾過往堪稱美國半導體業「看板廠商」,在CPU市場橫掃四方,但面臨超微強勢追趕,又在AI時代沒能趕上第一班車,英特爾這些年在先進製程發展之路走得艱辛,先前宣佈其Intel 18A製程將於今年下半年量產,首款採用此製程產品是自家的Panther Lake處理器,不過外界目前還不知道良率表現如何,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外部客戶願意採用。
英特爾陷入低潮,讓向來自詡是半導體大國的美國顏面盡失。英特爾下一代技術14A與14A-E製程,則規劃於2027年進入風險試產階段。只是根據先前外電報導,英特爾坦言14A製程將會「根據已確認的客戶承諾打造」,這被外界解讀爲該公司示警若找不到外部大客戶,將考慮取消14A製程與後續先進製程的開發。
目前英特爾還是維持品牌與晶圓代工業務雙路線發展,但基於降低客戶疑慮、不要與客戶競爭考量,一直有希望該公司將晶圓代工業務分割獨立的呼聲。
至於品牌業務,英特爾仍深具實力,不過其產品並非全都自行製造,部分是委由臺積電等晶圓代工廠生產。先前即傳出英特爾明年將推出的桌上型電腦處理器Nova Lake,有部分是委託臺積電代工。倘若後續英特爾獲美國政府入股,外界也關注對於該公司與地緣政治相關的決策會有何種程度影響。
總體來看,川普政府的「入股」政策,與其說是單純國安考量,不如說是爲英特爾尋找下臺階,同時打造「美國本土代工廠」的捷徑,關鍵並非直接持有股權,而是透過資本與政策操作,推動臺積電美國廠區承接英特爾代工包袱,進而鞏固美國在半導體供應鏈的主導權。
然而,業界關注是這樣的戰略是否會在未來造成臺積電美國子公司「美國化」獨立,進一步挑戰臺灣總部地位,仍是外界最憂心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