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製造業迴歸幾無可能

立即點擊▲觀看視頻

要讓製造業重新回到美國有沒有可能實現?

我們先說兩件比較久遠的事情。在1968年的5月份,當時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大都市,像紐約、東京、巴黎和倫敦爆發了非常著名的“紅五月風暴”。但是這一場風暴僅僅過了幾個月就消停下來了,它並沒有得到社會各個階層的響應。

爲什麼呢?很多社會政治學家進行了各種的解釋,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察點是在1968年前後,美國、英國、法國、日本這些國家的藍領人口已經比白領人口要少了。

這也就意味着一個國家的主力社會階層由工人階層變成了都市中產階層,而那些跑到街頭鬧事的學生們,他的爸媽大多數都是都市中產階層,所以首先他們得不到父母的認同,當然也得不到社會其他階層的認同。

到1998年的時候,英國有一個社會學家叫鮑曼,他寫了本書叫做《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一個觀點,他認爲在經歷了200多年的工業革命以後,全世界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由一個生產者社會轉變成了一個消費者社會。鮑曼認爲這是21世紀人類社會的一個新的發展趨勢。

那麼在所謂的生產者社會中,一個人只要努力的工作,他就能夠獲得財富,獲得成長,獲得體面的生活。而因此,一個國家的財富就可能被積累起來,就可能產生GDP,可能產生營收,可能產生增長。

而在一個消費者社會中,勞動變得冗餘了。一個國家的經濟有沒有可能發展,並不取決於你能夠製造多少東西,而在於你的國民能夠消費多少東西。

在生產者社會中,規模、紀律性和集體主義是社會的主流主張,而在一個消費者社會中,個性化、與衆不同和在不斷產生新的慾望的刺激下成爲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我們就來審視一下2025年的美國社會,它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結構?

第一在1968年所形成的都市白領人口大於藍領工人階級人口,這個事實有沒有可能被改變?

第二,一個以消費爲主導的消費者社會有沒有可能回到成爲一個以生產爲主導的生產者社會?

最近我看到網上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評論,說今天這個世界真是活久見,你看全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國家中國正在努力地擴大內需,想成爲一個消費者社會,而全世界最大的消費者社會美國卻想要製造業迴歸,重新成爲一個生產者社會。這兩個國家現在槓上了,但其實在他們的內心都非常羨慕對方現在的模樣,這是一個冷笑話,它似乎也正是一個驚天的事實。

那最後我來請教同學們一個問題,對今天的中國來說,要由一個生產者社會迭代爲一個消費者社會,或者說生產和消費並舉是不是一個合理正常的方向和趨勢呢?而今天的美國由一個金融和消費爲主導的後工業化社會重新成爲一個製造業大國,迴歸爲生產者社會,你覺得這個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點擊下圖▼立即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