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AI行動計劃 防範納入意識形態

(圖/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在7月23日發佈《美國AI行動計劃》,把美國AI戰略明確聚焦在加速創新、建設AI基礎設施、以及主導國際外交與安全等三大支柱。核心論述以私部門爲主軸「拆除管制、鬆綁規制」,擴大資料中心、電力與半導體投資與許可效率,並以盟友體系擴散「美國技術棧」成爲全球標準。

然而,計劃最具爭議的是將「避免意識形態偏見、追求客觀真實」作爲跨支柱原則,要求政府採購與標準制定跟進,甚至提到檢視調整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IST)AI風險管理框架與聯邦採購規範,刪除對「錯誤資訊、多元公平與包容(DEI)與氣候變遷」引用,強化「意識形態中立與求真導向」技術治理。這種以供給面、基礎設施與國際擴散爲主的政策論述,與「去管制+出口拉動」組合,相互支撐成爲美國「贏得AI競賽」政策邏輯。

川普在同日簽署《防止聯邦政府的覺醒AI》行政命令,則把理念化爲採購規則,要求大型語言模型(LLM)須符合「求真」(truth-seeking),在面對事實型提問時須優先歷史準確、科學探究與客觀性;其次,需「意識形態中立」(ideological neutrality),不得以DEI理念教條操弄輸出。執行層面,命令要求120日內發佈實施指引,各機關在其後90日內建立程序,只採購符合以上兩原則的LLM;同時設定國安體系的例外與供應商透明義務。換言之,白宮把「意識形態偏見」納入可量測的合約條款,透過聯邦預算塑形市場供給。

意識形態偏見確實是AI治理難題;中國AI模型DeepSeek在六四天安門事件與臺灣等政治敏感議題迴應受限,凸顯AI可被政治宣傳框架俘虜風險。然而,此案例同時提醒當政府以採購與標準大規模「定義中立」、或在評估指標中內嵌政治偏好時,模型供應商勢必「爲合規而設計」,研究資源從演算法突破轉向合規工程,產生路徑依賴與創新冷卻。更何況,國際社會近年強調「主權AI」與文化語境,若外界將「美國AI」等同「美國政治」,將削弱跨境採用與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防部近期對Anthropic、Google、OpenAI與xAI各開出上限2億美元合約天花板,示警「採購槓桿」對研發路線結構性塑形力量。把「防偏見」做成政治敘事,可能產生美版的「政策嵌入偏見」,也可能把國際市場推離美國技術棧。

對臺灣而言,美國AI行動計劃的亮點在於加速供給面,從資料中心與電力擴建、半導體復興、以及「全棧輸出」聯盟戰略。若順利落地,將使美國在算力、模型與應用端形成系統性優勢,牽動全球供應鏈與標準制定,對臺灣的AI半導體生態系是擴大市場機會。然而,「反覺醒」作爲美國AI治理主軸,一旦被外界視作意識形態出口,恐削弱美系AI在盟友市場中立形象,讓「主權AI」國家更傾向採多元來源或本土化替代;若再疊加採購導向帶來繁雜合規要求,可能使創新節奏放緩、開放權重與開源社羣受抑,反而給予中國在成本與擴散的可乘之機。

臺灣需密切觀察美國在基礎設施與國際擴散的實際進度,同時分散市場風險、強化自有模型與資料資產、佈局能源與資料中心,以「技術互通與市場多邊」方式抵消AI政治化風險。最終,美國能否因AI行動計劃而贏得美中AI競賽,端視其能否在「去管制」與「可信治理」間拿捏住能保留創新動能,又避免把「反覺醒」變成新政治標籤,抑制AI發展的反作用力。(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