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行動-蒼茫AI 誰主沉浮? 解讀大陸AI行動計劃

相較美國,由於大陸的AI產業仍是後進追趕者,因此其AI治理原則仍是「先發展後治理」、「在發展中規範」。圖爲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海展覽現場,一名參觀者在體驗一款AI視頻製作工具。圖/新華社

7月底,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在第八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公佈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動計劃》;短短的三千多字雖多爲宏觀的倡議,但卻揭示了未來大陸AI產業的發展戰略。

共13條的大陸「AI行動計劃」可歸納三大重點:

一、強化AI的賦能。就是所謂的「AI+」。目前大陸的「AI+」主要鎖定科技、產業、消費、民生、治理及全球合作等六大領域。大陸當局希望透過AI的深度融合,擴大更多的應用場景。

二、強調跨國的合作。大陸以一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爲元敘事,強調AI的利益應爲全球共治共享、不應被任何國家壟斷,且應透過協助例如全球南方等發展中國家,以消弭AI帶來的數位落差;三、兼顧發展的風險治理。大陸認爲AI發展需兼顧風險防控,因此必須透過各類的監管法案,以避免AI的濫用及影響國家安全。

然而,相較美國,由於大陸的AI產業仍是後進追趕者,因此其AI治理原則仍是「先發展後治理」、「在發展中規範」。換言之,大陸目前反對過於嚴格的監管,其AI戰略仍以發展爲主。

由此次大陸的「AI行動計劃」來看,其推動的AI發展主要的戰略意圖包括:

1、推動產業的升級與轉型。對大陸來說,AI賦能到每個生產環節及深入各行各業,不但可以提高生產力、提升產品質量,還可以解決大陸人口結構改變下的人力短缺問題。更重要的是,藉此提升傳統產業的附加價值,同時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

2、強化供應鏈安全與韌性。隨着美國科技「卡脖子」力道的加強,大陸希望透過此計劃「打造開放、公平、非歧視的營商環境」的倡議,在強調「全球共治」下,約束美國的單邊制裁與「小院高牆」的技術封鎖,以確保大陸AI及相關科技產業能獲得必要的技術和市場資源。

3、擴大地緣政治影響力。由於大陸境內AI市場競爭激烈且趨於飽和,南方國家人口衆多、數位化進程加速,爲AI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藍海市場;因此大陸當局將南方國家作爲市場擴張及技術出口的新地區。更重要的是,大陸當局將藉由以AI爲核心的「數位絲綢之路」,擴大其地緣政治影響力。

總體來看,大陸「AI行動計劃」戰略下可能的發展與影響預判:一方面,強調去美國化的「科技自主」,將促使大陸發展「具中國特色」的替代方案;另一方面,去單一化的「多邊主義」治理理念,將可能贏得發展中國家的共鳴,進而形成對抗美國的科技聯盟。

然而,雖然大陸AI產業從底層的算力層、到頂層的應用,都快速推進且國產化當中,甚至AI應用層面已領先美國。但其AI發展亦存在一些挑戰:例如高端晶片、演算法框架等核心技術仍受限於美國;亦或將在全球南方國家面臨與歐美及本地企業的激烈競爭等等。

但不可諱言,大陸的AI發展戰略不但將改變全球產業生態,更將促成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與此同時,更將形成以美中兩國爲首、各傾舉國之力的科技競賽。因此,在這樣的發展格局中,如何規避風險、尋找機會?將是臺灣乃至全球所有國家共同要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