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關稅戰 企業返臺置產成選項

「大河商爵」由日本建築大師丹下憲孝操刀設計。(遠創力行銷提供/王莫昀臺北傳真)

川普發動關稅戰,爲全球經濟帶來不確定性,但危機往往也是轉機。深耕大內科數十年的「內科土地公」耀達建設董事長莊文欽表示,臺商轉進東南亞國家,可能面臨更高關稅,最近已有看到部分企業返臺看房,並以相對平實的價格購置商辦及廠辦資產,以確保未來的業務持續擴展。

都美建設董事長曹來春也說,目前住宅銷售率比較停滯一點,但商辦、廠辦較沒有受到央行選擇信用管制政策以及國際金融的影響。甚至有一些原本在大陸設廠的公司,因爲美陸關稅貿易大戰,波及他們在大陸的投資,紛紛回來臺灣設廠。

陸美大打關稅戰,在商用不動產業界眼中,對臺灣的一些企業而言,其實,長期來講反而是好事情,因爲臺灣在生產方面就非常的強,國外有很多大企業都需要臺灣提供關鍵零組件,也凸顯臺灣的重要性。

巿場人士指出,美國屬於消費大國,換言之就是它的勞動力還是有問題。美國想要把製造業全部拿回美國,那是很困難的,祭出關稅,想辦法拉一些企業回去,只是將部分產業鏈轉移到美國,這些外移企業,是因規模已達一定程度可以順勢國際化,兩害相權取其輕罷了!

「國際貿易本就不是單純賣東西給對方而已!」莊文欽說,因爲對方的原料不賣給他,以致業者無法產出產品,一切還是會歸零,所以國際貿易是一種互補,這是永遠不會變的道理。

過去臺商西進,但如今大陸的環境也改變了,他們勞動力也不再很便宜,對產業的要求不一樣,他們不要傳統產業,要的是高科技,所以,有些企業必須離開大陸 。有部分臺商回來臺灣,有部分去到南向越南、泰國等國家,但在美國提對等關稅下,這些國家的輸美關稅比臺灣還重,因此有些臺商回臺置產。

回臺佈局的業者,選擇企業落腳地點不同,巿場人士指出,跨國經營大廠生存力很強,這次回臺發展,若需要廠辦,主要會到中南部尋找,研發部分則仍以北部爲主。以大內科爲例,就有許多業者購置商辦,甚至爲了大樓命名權而買下整棟建築。

業者透露,輝達在臺另尋總部計劃未變,持續低調進行,臺北的南港仍有機會,就瞭解,輝達總部選址,需要大面積土地,建築不要蓋太高,且要交通方便,恐需政府出面纔可能達成。

莊文欽表示,臺灣的競爭力很強,且危機就是轉機,可是在危機的時候進場,較可能買在相對可口的價位,因此,現在有一些企業密集與公司接洽,計劃在這個所謂的危機的時候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