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打擦邊球 學者憂受制大國算計

美國在臺協會(AIT)近期再拋「臺灣主權未定論」,政大外交系教授黃奎博分析,美國「打擦邊球」恐是想借此在對中談判時取得一些中共在意的籌碼。(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在臺協會(AIT)近期再拋「臺灣主權未定論」,著名歷史研究者張若彤指出,19世紀初歐洲成立協調機制,是爲了讓大國分贓,「未定論」對缺乏實力的小國而言並非保障,反而可能使其命運受制於大國的利益算計之中;學者黃奎博分析,美國「打擦邊球」恐想借此在對中談判時取得一些中共在意的籌碼。

張若彤在臉書發文表示,這種地位未定論述,與19世紀初拿破崙戰爭結束後,歐洲大國建立的「協調機制」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英國、奧地利、俄國、普魯士和法國等大國建立此機制,目的並非爲了正義或民族自決,而是爲了在「分贓」過程中減少摩擦。

張若彤強調,分贓關鍵就是「未定」,當地位未定的狀態使大國得以將議題擺上談判桌,作爲未來交易的籌碼。他表示,這種模糊性對缺乏實力的小國而言並非保障,反而可能使其命運受制於大國的利益算計之中。

針對大國聲稱「沒有結論」的態度,張若彤認爲,看似中立,實則是刻意的不表態,這種策略除製造不確定性外,更可能導致當地民衆因對未來的不同期待而產生分裂。

張若彤提到,在國際政治中,大國介入從不需要以地位未定作爲藉口,其本質並非爲了保護小國,而是爲自身利益預留操作空間,簡單地講,「未定不會保護你,反而會讓你內部四分五裂,讓大國從中取利」。

政大外交系教授黃奎博則認爲,美國行政部門這種「打擦邊球」的行爲,顯示其仍擔心中共當局對於外力介入兩岸事務的激烈反應,但在美國與大陸密集的關稅、經貿談判時,不排除是想借此「取得一些中共在意的籌碼」。

不過,新境界智庫表示,AIT關於戰後國際文件並未最終決定臺灣地位之發言,並未違反對臺六項保證,亦未偏離美國長期立場,而在釐清這項歷史事實,應進一步思考的是「在21世紀的我們,臺灣的法律地位爲何?」

新境界智庫表示,臺灣從民主化後,九一年憲改工程啓動,國大以及立委全面改選,已形成奠基於自由民主的憲法秩序,儘管面對中共武力與政治威脅,但致力維護兩岸和平穩定,是國際社會的良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