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R門檻高+陸廠勁敵 醫材廠歐盟搶市 腹背受敵
不過業者也認爲,美中貿易戰影響的是跟中國間的替補關係,臺灣廠商可以透過臺灣製造或在美投資等策略,避開關稅影響,創造營運利基。醫材公會理事長李永川表示,目前有多數業者完成展延程序,2028年MDR過渡期結束前銷售至歐盟,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開發利基產品。
保瑞董事長盛保熙先前表示,中美貿易戰爆發後,中國在美國進行併購的數量從2016年起大幅下降,即紛紛轉往歐盟另闢戰場,保瑞2024年以6,000萬美元買下的針劑廠時,原本也相中歐洲一家類似的針劑公司,但有一家大陸企業開出2億多美元收購,價格幾乎是美國公司的4倍。
據此來看,歐盟已成新的併購角力戰場,臺廠應在此時好好在美國紮根,尋求併購和合作機會,此併購的黃金期可能只有兩、三年,生技業要加快腳步。
醫材公會法遵臨牀組長邱子薰表示,陸廠銷美受限轉往歐盟,加上歐盟MDR新法規的高門檻(審查力度、申請費用高),讓原本願意繼續耕耘歐盟市場的廠商本來就少,現在又加上中國這個勁敵,對臺廠來說投資很多、回收受限,在歐盟發展困難重重。
醫材公會理事長李永川認爲,歐盟市場商機龐大,MDR法規2028年底全面上路,臺廠仍有機會和國外廠商一起較勁前進,目前已有多數業者順利完成產品展延程序,可在2028年MDR過渡期結束前持續銷售至歐盟,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開發利基產品,創造差異化,纔有機會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