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背景下,刺激消費不能只是個概念
對於美國發起的針對咱們的貿易戰,咱們的措施是對等反制,這也是當下咱們必須要做的,否則只會繼續被美國的大棒壓着,對於咱們這種體量的國家來說,妥協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在互加一百多關稅之後,咱們之前本來就有的通縮問題會更加明顯,因爲商品更多了,價格賣不上去,當價格更低時,通縮就只會更加嚴重。
通縮,對咱們普通人來說,短期有好處,畢竟商品會更便宜。但是長期來看,可以說一點兒好處都沒有,因爲通縮打擊生產端的生產積極性,都不掙錢了,哪個行業都不好乾,減產、裁員、關停,帶來的是普通人的收入下降。前面說的商品更便宜,普通人享受實惠的情況會在收入驟減的背景下被抵消掉。
美國那邊兒當然也會出問題,之前美國本來就有的通脹問題會更加嚴重,因爲商品更少了,賣的價格更高了。這情況對美國老百姓肯定沒好處,但是理論上對生產端有好處。畢竟高價格意味着生產者會獲得高利潤高回報。
但這是理論上的,美國的生產者能獲取多高的利潤和美國老百姓能承受多高的商品價格是有矛盾的。至少短期內不可調和,長期的話,一旦出現惡性通脹,以美國的政治生態,會不會逼出幾個鬧獨立的反賊那很難說。
美國會發生什麼先放一邊兒,畢竟他再怎麼狠,從咱們的視角看,那都是客觀因素。美國與咱們之間的這個角力的過程會相當長,高手過招,不可能一擊致命,玩的也都是陽謀,就看誰能撐到最後的終局。
對於咱們來說,要解決這個貿易戰帶來的問題,就必須擴大內需。
說到擴大內需,以現在流行的說法,那就一定又要說怎麼想辦法兒刺激消費。但刺激消費這個說法得改改,因爲刺激消費這個概念本身有問題。
如果單純把消費當做一種行爲,那你可以說刺激消費,讓普通人去參與這種行爲。但是凡是行爲就總得有個動機,沒動機,怎麼可能會有行爲。
比如你買一杯奶茶的這種行爲,動機可能是出於解渴,獲得快感,或者討女朋友開心。由這些動機來看,所謂消費的這個動作,其實是一種投資,爲自己的身體投資,爲情緒價值投資,爲愛情投資。
再比如,你買一身衣服,除了保暖禦寒這種最基本的實用性功能之外,你再加大對其的消費,在質地、做工、品牌上的選擇,那是對自身形象的一種投資。
至於住房、出行,對舒適性,安全性,是否符合個人品味及身份,都不能用簡單的消費來理解,因爲這同樣是一種投資。
社交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投入就更不能簡單理解爲消費。
生兒育女對於每個家庭來說更是最龐大的一筆投資。爲什麼要在這上面投資這麼多,因爲人活着的原始動力在於現實利益的驅動和未來回報的牽引。
那麼解構一下,消費的本質其實就是投資,是對現實生活和未來更美好的生活的投資。
刺激消費就得從引導並鼓勵普通人樂於投資,敢於投資入手。具體要解決的是普通人爲什麼願意爲某種投資花這個錢。
現在一些專家一提到消費就得加上刺激倆字,好像只要錢扔出去不管,普通人的生活就會好起來一樣,問題是錢從哪來,錢到哪兒去,這必須是個閉環,要解決錢花出去就要有所回報,符合普通人預期的回報才行。這是個投資回報率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所謂刺激消費,只能停留在概念上。
至於怎麼解決投資回報率的問題,前面已經講了,就是要把衣食住行,生兒育女這種投資行爲落實到現實回報和未來預期都能真實體現出來的基礎上才行。
就說到這兒,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