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美國封閉式貿易戰只可能有一個結局

作者:肖磊看世界

剛看到一個信息引發了我對美國經濟的一些思考,做個閒聊。

最近以來,美國的副總統萬斯存在感特別強,發表了很多各種政策方向,其中剛看到的一個發言,是說,美國不應該將設計研發和低端生產分開,當這兩者分開之後,擁有低端生產的國家,會逐步的走向研發和設計,而只保留研發和設計的國家,最終可能連這一上游的優勢都抓不住,相當於既丟了生產端,又失去了研發和設計端。

這個說法,由於是事後諸葛亮的說法,看上去似乎是成立的,而且有一定道理。那這裡面,爲什麼需要增加一些討論呢,原因是,這屆美國政府的保守傾向,也就是對全球來說,美國開啓的孤立化方向,並不僅僅是地緣政治或軍事國防層面的,也包括了整個經濟貿易發展的各種政策推進,這就直接擴大了現實層面對全球經濟和貿易體系的影響。

如果從“國家”這個全球最根本的組織層面來說,進行各自的安全性保護策略,有非常強的未來需求,這一點實際上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把這種基於戰略性和非經濟貿易的安全需求,完全嫁接到經濟貿易等領域,這種隔離和封閉帶來的風險不是簡單的喪失貿易額度的問題。

在二戰之前,由於美國嵌入的實際上是由歐洲主導的全球金融和貿易體系,只需要把美國的所有生產和產品競爭力做好就行了,於是在經濟貿易等領域的孤立主義是可行的,因爲美國的整個產業並不依賴全球產業鏈,也不需要爲了維護其他結算、貨幣和各種全球平臺服務性的市場存續,去主動的將產業鏈分配到其他市場,以獲得全球市場的支持。

什麼意思呢,就是二戰之前,美國的大部分國際貿易利益,是純生產性質的(規模層面),那時候的全球結算貨幣還是英鎊主導,國際各類秩序和產業鏈的貿易主導權,還是由英法等大的殖民帝國所影響和分配的,美國獲得的這類全球利益並不大,就不需要考慮內部政策邏輯對外部各類自身利益的影響。

這就好比說,如今的世界,美國的各類產品,以及各類經濟貿易經營主體,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基於全球來展開最初生產和上市規劃的,而且一出來就是全球性的市場需求。這難道僅僅是因爲美國的產品做得好嗎?恐怕這裡面,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其他經濟體,對美國全球服務業,包括各種金融、平臺等等的一種互利合作交換需求。這就是爲啥最近隨着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態度轉變等,歐洲國家開始抵制美國產品,就連軍事採購也開始排斥美國產品的其中一個原因。

當然,技術、產業(品牌、金融等)、規模等等,依然是美國經濟貿易領域的最主要優勢,問題是,自工業革命以來,推動諸多產業和貿易的技術邏輯,從根本上來說,是全球化的結果,也是全球化的推動,而不是孤立的區域市場派生。

我們現在理解的,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蒸汽機發明之後,開始在紡織、火車、汽車、輪船等等領域有了革命性的全球化影響,但這裡面,英國人和其主導的歷史敘事,不會告訴大家,要不是哥倫布跑到美洲,然後隨着美洲的橡膠流入歐洲,蒸汽機這個推動工業革命的最初動力,有很大的可能會類似其他科技發明一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爲什麼呢?因爲蒸汽機主要靠的是活塞,而活塞的密封性一直就難以解決,因此蒸汽機的動力和用途等擴展,實際上是非常受限的。要知道到,在全球各大文明的發展歷史當中,有很多發明是非常先進的,最終爲什麼沒有更新換代、產生革命性影響呢?爲什麼大部分發明都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呢?因爲很多情況下,缺少關鍵的一個環節,就無法有效突破,走向更大的可持續市場。蒸汽機正是由於有了美洲過來的橡膠,才解決了活塞密封的問題,纔不至於讓這個影響人類的發明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那說這個什麼意思呢,就是封閉和孤立給科技帶來的影響,往往是無法估量和挽回的,全球化之所以有效,之所以能推動人類的科技和文明等等向前不斷髮展,並不是簡單的貿易分工和競爭等,而是你永遠不知道,另一個地方的一個想法、一個產品、一種事物,會對自己的技術或產業帶來多大的突破,就像來自美洲的橡膠對歐洲工業革命的影響一樣。

從歷史去看,那些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偉大文明,往往不是強敵環伺,處在各種交互通道當中的文明體系,而恰恰是在地理和策略等層面,與世隔絕的自我演化方式。比如被沙漠完全包圍的兩河流域、埃及文明等,由於形成了天然的地理隔絕,確實創造出了更早、更偉大的內部文明體系,但突然間就消失了。再比如美洲大陸的文明,假設如果是美洲大陸的人首先發現了歐洲或亞洲大陸,知道了這些大陸上的人都發展到什麼程度了,開始使用了什麼技術,從而開始研究和思考自己的發展和對方的文化、技術等等,恐怕如今全球最強大的發展體系裡面,美洲幾個文明體系應該是算一極的。

也就是說,對於文明的發展來說,最危險的,實際上還不是自己在做什麼錯誤的事情,而是不願意,或沒有動力等去知道外面其他的世界在做什麼、有什麼,放棄了對外的互動和好奇。

美國雖然依舊擁有很多技術和產業、貿易等的潛在優勢,但基於這些存量,然後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人爲搞封閉和孤立主義,就可以在未來複制二戰後那種突然間的,對全球各個領域的接管性強大,這種概率幾乎爲零。

我們再回到萬斯的邏輯,實際上萬斯的偏執,並不是沒有理解美國的經濟貿易問題,而是片面的將解決美國鐵鏽地帶的問題,歸因成了一種非常簡單粗暴的單一方法。

工業革命,之所以叫革命,就是因爲完全跳出了農耕發展的週期和變化體系,把工業經濟強硬的農耕化,也就是希望某一個工業區域像過去的農耕發展一樣,永不變動,年復一年的春耕、秋收,然後可以維持數百年,甚至幾千年,這在工業經濟裡面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說,想讓美國鐵鏽地帶一直佔有全球工業領域的優勢,這聽起來就是有問題的。

當然,還需要展開來說。如果大家去看美國工業時代的歷史,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美國鐵鏽地帶的衰落,其實更多的並不是自然或其他國家導致的產業的轉移,而是很多美國自身的政策邏輯,導致了產業的轉移。

五大湖地區工業最強大的時候,也是美國關稅壁壘最高的時候,也是美國整個體系憋着勁要抵制英國製造的時候,因爲當時美國爲什麼要在五大湖、匹茲堡一代大搞工業,其中有發現煤炭和鐵礦等的原因,還一個是要從英國工業產品手裡,爭奪北美和全球市場,那個時候,爲了把這一地區的工業發展起來,不僅徵收着高額的對外關稅,還引發了美國的內戰,也就是北方工業經濟對南方農業奴隸制的戰爭,而目的就是要獲得更多的自由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勞動力,來滿足北方工業經濟的技術性勞工需求。

那說這個什麼意思呢,實際上五大湖等地區的衰落,恰恰是美國抵制全球化的結果,因爲隨着全球化的到來,如果自己的產品沒有競爭力,同時還硬要生產和保護內部市場消費,就會導致生產和技術的被動且徹底的轉移,這是生產者不得不做的一種方式。這就好比說,後來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爲什麼全球化的速度反而更快,這其實恰恰是國內市場基數較小,就使得想做大的話,必須更早的進入和適應全球市場,而不是一心想着保護國內市場,精力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

如果再去看,就算是美國自己國內來看,接棒美國五大湖工業區的,美國新興技術產業的崛起,比如硅谷,你就會發現,完全是一個開放性很強的市場,跟五大湖工業時代的貿易保護週期形成了鮮明對比,從而纔有了硅谷對後來全球新興技術的引領,硅谷經濟使得後來的美國其實獲得了比五大湖工業時代更大的全球利益和技術噴發。

另一方面,五大湖工業區的衰敗,除了工業產業的萎縮,實際上還有一個問題是,這一地區並沒有更好的適應工業經濟的規律,以及沒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等,來發展新的優勢產業。比如萬斯在《鄉下人的悲歌》這本書裡所體現的,實際上仔細去看的話,還是一種怨婦心態,也就是過於沉浸在輝煌的工業時代,過於依賴於工廠勞工經濟,從而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社會心態塑造,變成了尋找爲什麼這一地區失去了工業,從而把矛頭指向產業轉移。

實際上美國的五大湖地區,並不是山區峽谷,而是非常優越的大平原,水量也非常足,能搞的產業非常多,美國後來很多影響全球的農業和食品企業,就誕生在這一地區,但缺少開放性(缺少外來投資和人才等的流入),附加值還是做不上去,後來整個農業產業附加值產業,也被加州給超越了。

那這意味着什麼呢?其實適應工業文明,實際上就是要適應變化,產業的轉移和技術的更迭,不是在同一個企業或同一個地方來完成的,而往往是,當產業開始轉移和技術開始更迭的時候,就會出現新的發展極,可能是國內的不同地方,也可能是國內的不同公司,還可能是轉移到其他國家的其他公司。

適應工業文明的變化,需要完全跳出農耕文明的長週期不變邏輯,但同時農耕文明又給人的很多不變屬性,在工業時代提供了一些把產業留在當地,或者說整體收益最大化的新的產業機會。

我給大家舉個有意思的例子可能就明白我說的是什麼意思了。在討論美國的時候,我經常會提到一個人,就是巴菲特,因爲知名度非常高,全球和美國國內的認可度也還行。那這裡面,有什麼可以說的呢,比如最早的時候,巴菲特買過一家美國的製造業企業,這個企業主要是做鞋的加工,巴菲特分析了很久,比如大家都得穿鞋,比如美國的加工業有優勢,比如美國的鞋的材料和紡織等也都還有優勢。但後來這家企業破產了,是巴菲特爲數不多的投資失敗案例,那這家企業爲啥破產了呢?是因爲美國人不穿鞋了嗎?是因爲美國的工業基礎真不行了嗎?都不是,而是這類企業都轉移到東南亞去了(後來轉移到了中國)。

什麼意思呢,就是連研究了美國經濟這麼多年,被認爲全球最聰明的人的巴菲特,也是看不準工業經濟的,也只能接受這種現實。正是因爲如此,後來就開始買可口可樂、卡夫卡等食品公司了。

還有一個跟巴菲特買鞋工廠破產形成鮮明對比的案例是,巴菲特買了當地的一個賣傢俱的類似大賣場一樣的投資,還買了一個喜詩糖果、冰激凌公司等等,其實都還持續了下來,要知道巴菲特居住的地方,比萬斯居住的地方還要偏僻。

從這裡面,其實可以找到一些邏輯,就是你會發現,判斷工業經濟,本身很難,但如果按照本地的一些優勢,把本地基於日常消費產出的這部分產業抓住了,可持續性是很強的。也就是說,美國鐵鏽地帶的衰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基於一個多世紀的工業經濟優勢和形成的就業習慣,導致對其他產業的經營能力,以及興趣等都沒有了,這就失去了適應工業文明的急速變化能力,如果放在歷史長河中,如果是一個孤立的國家,都有可能就此消亡。

因此說,思考和研究工業經濟,跟思考和研究經濟發展,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邏輯體系,研究工業經濟,實際上是一個垂直領域,就要分析產業轉移問題、技術更迭問題、公司核心競爭問題、地域和產業鏈優勢問題、市場分類問題(高端還是低端等),而研究經濟的發展,就要研究全球互動問題、開放和封閉的問題、技術和產業鏈生態的問題、產業互相影響和發展平衡問題、短期現象和長期變化等等的問題。

那說這個什麼意思呢,就是如果按照這屆美國政府的政策推進邏輯,整個北美大陸,開始基於自己的“防禦”(關稅等),也就是遠離亞歐大陸的優勢,要期望亞歐大陸和全球其他地區打起來,自己在這段時間發展出新的技術和工業體系,然後複製二戰後的美國奇蹟,這個很大的概率是不會成功的。而更大的概率是,這種心態和政策的影響,會讓整個北美大陸,進入到曾經被沙漠戈壁“保護”的埃及文明,或者說原始的遠離亞歐大陸的美洲土著文明,從而有整體性的變成世界孤島型“鐵鏽地帶”的風險,也就是整個美國都有可能複製五大湖區,而不是複製二戰後的輝煌。

以上僅供閒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