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車跑出大涼山鄉村振興的“中國邏輯”
當晨霧尚未散盡,大涼山深處的5633/5634次慢火車已沿成昆線蜿蜒而行。這列時速約40公里的“綠皮車”,以全程26.5元的普惠票價(最低票價2元),串聯起普雄至攀枝花南的27個站點,在376公里的鐵軌上構築起流動的“彝鄉市集”。
慢火車的“民生密碼”,從交通載體到發展紐帶的價值嬗變。車廂裡,銀飾刺繡與蜂蜜花椒同框,牛犢與羊崽的尾巴隨輪軌節奏輕晃。這種“慢節奏”的運輸方式,成爲破解山區發展困局的關鍵鑰匙。200餘戶彝家農戶通過列車帶貨,將昭覺洋芋、核桃、花椒等特產推向山外市場,手機屏幕上跳動的增收數字,正是精準扶貧政策在基層落地的生動註腳。在成昆複線高鐵貫通的背景下,其保留的“站站停”模式,更是詮釋着“不讓一個地區掉隊”的發展理念。正如老彝族鄉親所言:“ꀋꏦꇊ(不要怕),火車雖然跑得比風慢,但它卻推着日子往亮堂處走。”跑了半個世紀的慢火車,精準保障了大涼山人民的出行權與發展權。
流動市集的“造血功能”,從物資運輸到產業升級的實踐路徑。在越西站農產品集散中心,山貨通過列車冷鏈運輸實現“朝發夕至”;普雄站周邊,彝族民宿的坨坨肉香氣吸引八方遊客。更具深意的是,列車成爲文旅融合的“催化劑”,讓“藏在深閨”的彝鄉文化變身網紅打卡地,推動“流量經濟”向“實體產業”轉化。數據顯示,依託慢火車形成的產業鏈,已帶動沿線超千人就業。從揹簍山貨到電商貨架,從車廂叫賣到文旅融合,慢火車構建了“農產品出山-文旅資源入山”的雙向循環鏈。這種“以交通促流通、以流通帶產業”的模式,爲破解山區“資源詛咒”提供可行方案,也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銜接提供了現實樣本。
大山深處的“中國溫度”,從地域符號到國家戰略的價值昇華。在高鐵飛馳的時代,慢火車的堅守象徵中國溫度。紅黑花紋的車身映照彝族文化基因,油綠車頭吞吐城鄉融合的希望,它承載山貨出山的物質流動,更傳遞文化交融的精神共鳴。當列車員用彝漢雙語報站,當遊客在車廂感受民族風情,這種“慢節奏”交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從脫貧攻堅到共同富裕,慢火車用自己的制度優勢,爲全球減貧事業提供“鐵路上的中國方案”。作爲文化遺產,它連接過去與未來,在50餘年的運行中,將集體記憶、文化鄉愁融入鄉村振興格局,每年助銷農產品超百萬斤,讓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
站在“十四五”規劃實施的關鍵節點,慢火車的“大涼山密碼”啓示我們,發展的溫度在於對每一個角落的凝視;進步的刻度,在於對最基層需求的迴應。這列載着彝鄉炊煙與都市霓虹的列車,在鋼軌褶皺裡鐫刻“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讓大涼山的過去與未來,在時代鐵軌上延伸爲一首關於堅守與希望的奮進史詩。(文/施冰洋)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