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掃地機器人等4類家電也有補貼!——江西2025年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細則來啦

(原標題:買掃地機器人等4類家電也有補貼!——江西2025年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細則來啦)

2月21日,江西省商務廳等11個部門公佈《江西省2025年加力擴圍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涵蓋了汽車、電動自行車、家電、數碼產品、家裝廚衛等多個領域的補貼範圍及標準、補貼申領方式及審覈流程。

中國江西新聞網全媒體記者陳春偉/文

部分“國四”車報廢有補貼

汽車報廢更新方面,符合條件的國四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納入可申請報廢更新補貼的舊車範圍。對報廢符合條件的舊車併購買新能源乘用車的,補貼2萬元;對報廢符合條件的燃油乘用車併購買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的,補貼1.5萬元。

個人消費者按照先購車後申領的方式享受政府補貼。符合條件的消費者,應通過登錄全國汽車流通信息管理系統網站或通過支付寶、抖音、微信、雲閃付等平臺搜索“汽車以舊換新”小程序(以下簡稱“全國汽車以舊換新平臺”)提交申請材料。

汽車置換更新最高補貼1.5萬元

2025年,對個人消費者轉讓登記在本人名下的乘用車舊車並在江西購買乘用車新車的,給予一次性補貼支持。補貼標準按照購買新車價格(購車發票金額價稅合計)分爲四檔:新車價格5萬元(不含)以下的,補貼5000元;新車價格5萬元(含)至10萬元(不含)的,燃油乘用車補貼8000元、新能源乘用車補貼10000元;新車價格10萬元(含)至20萬元(不含)的,燃油乘用車補貼10000元、新能源乘用車補貼12000元;新車價格20萬元(含)以上的,燃油乘用車補貼13000元、新能源乘用車補貼15000元。

個人消費者按照先購車後申領的方式享受政府補貼。符合條件的消費者應通過登錄省級服務平臺汽車置換更新專區提交申請材料,包括申請人身份信息、申請人銀行賬戶信息、轉讓舊車信息、購置新車信息。

電動車以舊換新最高補貼600元

2025年,對個人消費者交售報廢老舊電動自行車並在江西換購合格電動自行車新車的,給予500元補貼,其中對交售老舊鋰離子蓄電池電動自行車併購買鉛酸蓄電池電動自行車的消費者額外再增加100元補貼。2025年政策實施期間,同一輛新車不重複享受補貼,每位消費者享受不超過2次補貼。

個人消費者按照先購車後申領的方式享受政府補貼。消費者應通過登錄省級服務平臺電動自行車專區,清晰、完整、準確填報提交申請材料,包括申請人身份信息、申請人銀行賬戶信息、舊車信息、新車信息。

打印機、掃地機器人等納入家電補貼範圍

2025年,對個人消費者購買2級能效或水效標準的冰箱(含冰櫃、冰吧)、洗衣機(洗烘一體機等)、電視機、空調(含中央空調)、電腦(含臺式機、筆記本)、熱水器(含電熱水器、燃氣熱水器、空氣能熱水器、太陽能熱水器等)、家用竈具(含集成竈、組合竈、智能竈、燃氣竈、電磁竈)、吸油煙機等8類家電產品(均須具有統一的國標13位商品編碼),按照產品最終成交價格的15%給予補貼;對購買1級能效或水效標準的上述8類家電產品,按產品最終成交價格的20%給予補貼。

自《細則》印發之日起,對個人消費者購買打印機、掃地機器人、洗地機、乾衣機等4類家電產品(均須具有統一的國標13位商品編碼),按照產品最終成交價格的15%給予補貼。

每位消費者上述每類產品可補貼1件(空調產品每人最多可補貼3件),每件補貼不超過2000元。個人消費者按照支付立減方式即時享受政府補貼。補貼資金由參與商戶先行墊付、後期申領。

買6000元以下手機最高可補貼500元

自2025年1月20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對個人消費者購買手機、平板、智能手錶(手環)3類數碼產品(單件銷售價格不超過6000元),按產品最終成交價格的15%給予購新補貼,每位消費者每類產品可補貼1件,每件補貼不超過500元。

個人消費者按照支付立減方式即時享受政府補貼。補貼資金由參與商戶先行墊付、後期申領。

買建材傢俱等可享15%補貼

2025年,對個人消費者購買裝修材料、衛生潔具、傢俱照明、智能家居等物品和材料,單件價格在500元以上的,按產品最終成交價格的15%給予補貼。

《細則》明確,裝修材料,包括飾面磚、地板、板材、牆紙、集成吊頂、塗料;衛生潔具,包括浴室櫃、馬桶、浴缸;傢俱照明,包括牀、牀墊、沙發、桌椅、茶几、櫥櫃、窗簾、燈具、防盜門;智能家居,包括智能坐便器、智能門鎖、智能門窗、智能家用監控、智能按摩椅。

每位消費者上述每件產品補貼不超過1000元,每位消費者在一個自然年度內累計最高補貼金額不超過1萬元。如以每套房、每戶家庭爲單位進行補貼的,參照上述確定補貼限額標準。同時,鼓勵各地結合當地產業優勢和居民消費實際,科學合理拓展補貼產品清單。

個人消費者購買居家適老化改造產品,補貼標準、補貼限額及具體實施方案由省民政廳會同有關部門另行制定。各地可採取發放消費券或刷卡立減方式實施補貼,突出惠民便民,通過羣衆廣泛知曉、日常使用頻次較高的政務平臺、手機應用程序等發放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