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真的必要嗎?從資產到情感…小王小大聊買房「三價值」
買房不只是資產規劃,更關乎家的情感連結與社會認同。小王小大用三大角度,帶你重新思考「爲什麼要買房」。記者朱曼寧/攝影
你有沒有想過,爲什麼身邊總有人勸你一定要買房?小王和小大這集不只討論「買房需不需要」,更從資產價值、情感連結到社會認同三大角度,聊聊現代人對買房的不同想法,也揭露了買房這件事背後,其實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
小王、小大開場,討論:「你有想過爲什麼要買房嗎?」
小大坦言:「就是要有地方住。」兩人接着聊起,亞洲社會對買房的根深蒂固觀念。
他們指出,買房常被分爲三個價值層面來鼓吹:
1.資產價值:抗通膨的穩定選擇
小王分析,買房長期被視爲抗通膨工具,甚至有「一屋傳三代」的傳統觀念。不過,小大補充,現在年輕人買的大多是大樓,不再像以前那樣強調傳承,更多是爲了遮風避雨,或作爲人生的安全網。
兩人也比較了房產和其他投資工具。小王認爲,雖然現在有比特幣、股票等多元投資管道,但房地產最大的優點在於「穩定性高」,即使不漲價、至少還能自住,不像黃金或比特幣不能「住」。
2.情感價值:家的連結與儀式感
進入感性面,兩人聊到買房後會想打造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小大認爲,擁有自己的家,會多了主動權與歸屬感,也更有儀式感,例如下班看到家的燈、或者是爲孩子記錄身高牆等回憶。
他們也觀察到,建商現在強調「家的情感連結」,如親子公設、社區活動,都在創造家庭的共同體驗。
3.社會認同:「有房階級」的隱形標籤
在社會價值層面,小王和小大討論到,有房子的人,往往和有房的人交流話題也更多,甚至品牌、地段都會成爲階級分界。小大舉例,有些家長認爲五六十歲還沒房會被貼標籤。即使租房有時生活品質不差,買房仍像是一種社會期望。
年輕世代的無力感與轉型契機
兩人也觀察到,現在30~40歲的年輕人常對房價感到絕望,選擇「躺平」或只追求小確幸。但如果真的擁有自己的家,往往更有動力打拼、爲生活努力。買房也會提升對社區、城市的參與感,形成「安居樂業」的正向循環。
建商品牌與社區經營的創新
最後,他們點名龍寶、坤悅等建商,社區經營很有感,像舉辦親子活動、生日禮等,提升住戶的情感連結與歸屬感,已超越單純的價格競爭。
節目最後總結:「買房不一定只是價格、投資,更是關於人生價值、情感與選擇。」
◎本文內容已獲小王小大愛房事授權改寫,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