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方首席跳槽潮:同業“提級”搶人 投奔買方賽道
21世紀經濟報道 實習生 張長榮 記者 崔文靜 北京報道
近日,中信建投證券機械研究首席分析師呂娟因個人職業規劃轉型正式離職。這位擁有18年證券分析經驗、斬獲新財富、金牛等主流獎項大滿貫的頭部分析師,將加盟一家大型養老保險資管公司擔任研究部總經理。
無獨有偶,該公司另一位核心分析師也同步完成從賣方到買方的職業跨越——金工首席分析師丁魯明於7月16日通過個人微信公衆號宣佈,告別16年賣方生涯,轉投私募行業並創立上海睿成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轉型前曾考慮過加入公募基金等路徑,最終選擇自主創業。
在券業降薪與分倉佣金持續下滑的背景下,賣方首席分析師流動持續活躍。隨着研究所人員薪酬的顯著縮水,部分券商研究人員的離職意願增強。其中,綜合能力突出的首席經濟學家、明星分析師等更易找到理想工作機會,因此跳槽也更爲頻繁。
除了轉向買方,上市公司也是首席分析師轉型的重要選擇。根據券商研究所資深人士分析,當前能給出高薪的研究所已經不多,“高薪接盤”的機會更多流向買方機構和上市公司。
不過,相較於以上兩種路徑,首席分析師的同業轉會仍是主流。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2025年以來至少19位首席經濟學家或首席行業分析師發生職業變動,其中15例爲同業轉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還出現了以往少見的轉型方向——部分首席分析師選擇徹底離開金融圈,跨界領域五花八門。
兩位頭部分析師“奔買方”
中信建投證券機械研究首席分析師呂娟因個人職業規劃轉型,於近日正式離職。其職位由該公司機械行業聯席首席分析師許光坦接任,許光坦已升任機械行業首席分析師。
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瞭解到,呂娟離職後將加入一家大型養老保險資管公司,擔任研究部總經理。
公開信息顯示,呂娟2007年進入證券公司分析師行業,2019年加入中信建投證券,擔任研委會副主任、上海區域總監、高端製造組組長、機械行業首席分析師。從業18年間,她斬獲新財富、金牛等主流獎項,實現行業獎項大滿貫。
在研究領域,呂娟搭建了完備的行業研究框架與數據庫體系,深耕高端製造賽道。二級市場上,她曾精準推薦工程機械龍頭、鋰電設備龍頭、3C半導體設備龍頭及人形機器人產業鏈機會;尤其在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領域,2022年7月便率先發布產業鏈投資分析報告,2024年下半年持續強調該領域機會,2025年2月又率先提示具身智能賽道投資價值。
無獨有偶,近期中信建投另一位首席分析師也完成從賣方到買方的職業轉型。
7月16日,金工首席分析師丁魯明通過個人微信公衆號宣佈,將告別16年賣方分析師生涯,轉投私募行業——他已創立上海睿成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丁魯明2014年加入中信建投,歷任研究發展部首席分析師(覆蓋金融工程、大類資產配置與基金研究)、基金投顧投決會委員、執行總經理等職,見證了2020年研究所主動發起執委會並提出自營盤加倉建議等關鍵節點。
他在公衆號中提及,轉型前曾考慮加入大型公募基金,或在買方機構落地現有量化策略並過渡至公募專戶,但經與資管行業人士深入交流,最終堅定了創建私募的想法。
頭部分析師爲何青睞從賣方轉買方?業內人士認爲,賣方轉型買方有天然優勢:一是長期深耕行業形成的研究積澱與資源,能快速轉化爲對優質標的的識別力;二是可從“提建議”轉向“管資金”,將行業洞見與組合管理結合;三是積累的各方資源能轉化爲買方更高效的信息渠道。
不過,該業內人士表示,賣方與買方在工作模式、投資思路上的差異,也讓轉型面臨挑戰。例如賣方以提供研究報告和投資建議爲核心,服務對象是外部機構客戶,考覈依賴分倉佣金和研究影響力;而買方需直接對資金收益負責,從“建議提供者”轉變爲“決策承擔者”,這種身份切換要求分析師快速建立組合管理能力、風險預算意識和絕對收益思維。
首席流動三大路徑
事實上,首席分析師等研究所高級人才跳槽屬於常事,大致可分爲三條路徑:除了上述加入公募、私募等買方機構外,轉會至其他券商或進入上市公司也很常見。
受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影響,分倉佣金持續下滑。由於分倉佣金是券商研究所收入的核心來源,這一變化導致研究所創收大幅縮水,人員薪酬明顯下降,繼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才流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髮現,截至7月18日,2025年初以來至少有19位首席經濟學家或首席行業分析師發生職業變動,延續甚至超過了2024年賣方人員流動的活躍態勢。
“隨着券商研究人員薪酬的顯著縮水,‘挖人’變得更爲容易。”業內人士分析道。
記者從多位券商研究所資深人士處瞭解到,從首席經濟學家、行業首席,到研究助理,各類研究人員降薪力度不低,對跳槽蠢蠢欲動者也大有所在。不過,對於多數研究人員來說“有心沒膽,沒有合適的跳槽地”。少數綜合能力突出的首席經濟學家、明星分析師,則仍然能夠找到更爲理想的工作機會,因此,此類研究人才跳槽的也相對更多。
細察首席經濟學家、明星分析師等研究人才流動潮,可窺見三個特點:
特點一:券商研究所對高級人才的競爭持續激烈,提升職級已成常見搶人方式。
2025年以來的19例案例中,15例爲同業轉會,反映了券商研究所對高級人才的爭奪白熱化。背後原因何在?
根據券商研究所資深人士講述,隨着分倉佣金下調帶來的研究所衝擊波日漸消化,以及AI+時代的到來,券商日漸意識到,在AI+時代,普通研究容易被機器取代,深度研究與專家型人才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此外,2025年5月發佈的《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公募基金向投資者收取的管理費用、公募基金經理個人收入等,必須與基金產品收益情況高度掛鉤。這意味着未來公募基金對券商研究所的需求將更看重專業性與深度,經歷過完整市場週期,尤其是曾精準預測股市變動的老牌專家型研究員,將會更受歡迎。有鑑於此,爭取更多高端研究人才,成爲一些券商研究所努力的新目標。
從本輪人才流動潮可見,券商吸引人才的典型策略是在現有研究崗位基礎上賦予更高行政職務。例如,天風證券原家電首席分析師孫謙加盟財通證券研究所後,同時擔任業務副所長與家電首席分析師;原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燕翔2025年3月迴歸老東家方正證券,除首席經濟學家職務外,還受聘爲研究所副所長。
值得注意的是,頂尖人才在中小券商間的流動更爲頻繁,且從頭部券商研究所離職者,轉入其他機構後往往能獲得職務上的顯著提升。如中信建投策略首席分析師陳果加盟東方財富證券研究所後,即出任研究所副所長兼首席策略官。
特點二:轉向買方、上市公司的首席分析師數量增多。
上述資深人士進一步分析,如今券業普遍降薪,能給出高薪的研究所已經不多,“高薪接盤”的機會則更多流向買方機構和上市公司。
具體來看,賣方分析師轉型買方主要有“直接加入”與“自主創業”兩種路徑。
呂娟便是直接加入買方的典型,類似案例還有:2024年5月,國投證券研究中心副總經理、首席家電分析師張立聰離職後加盟安信基金,出任研究總監;國盛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張峻曉則轉赴鵬華基金,擔任總量週期組組長。
選擇自主創業的也非個例,除丁魯明外,2024年7月,開源證券電子首席分析師劉翔離職後也創立了上海熵盈私募基金。
上市公司同樣是首席分析師轉型的重要去向。2025年4月,華恆生物公告顯示,新聘任原廣發證券發展研究中心化工組負責人、首席分析師鄧先河爲公司董秘。
不過,相較於同業轉會,選擇轉向買方、上市公司的首席分析師總數仍不算多。
特點三:跨界轉行。
除上述傳統流向,以往少見的研究所人員轉型方向出現——部分首席分析師選擇徹底離開金融圈,跨界方向五花八門。
前天風證券紡織服裝首席分析師吳驍宇轉行“煨湯師”,便是典型案例。他曾透露,2018年因市場波動與公司調整遭遇職業轉折,此前已有5年威士忌酒吧合夥經營經歷;後基於對線下消費的判斷,瞄準“古法煨湯”這一小衆賽道,開啓創業。
2024年9月,浙商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大週期組組長兼金屬新材料首席施毅離職,傳言其下一站將赴非洲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