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賣方老兵轉身量化實戰,中信建投前金工首席丁魯明“奔私”,量化人才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2025年7月16日,中信建投證券前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師丁魯明在個人公衆號宣佈告別16年賣方生涯,正式創立上海睿成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立志打造中國版“橋水基金”。
回望過去的16年,丁魯明這位數學背景出身的首席分析師,職業生涯始終站在金融與數理的交叉點。如今他的轉身,恰是金融精英向量化實戰領域進化的縮影。
丁魯明奔私
中信建投前金工首席分析師丁魯明奔私創立量化私募的消息,在金融圈掀起不小波瀾。
在告別信中他坦言,曾考慮加入公募基金,也被買方大佬挽留落地現有量化策略並去公募專戶過渡,但最終選擇創立私募。
中基協信息顯示,上海睿成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於今年4月,已在7月14日完成登記。
丁魯明的履歷堪稱金融精英的範本——同濟大學金融數學碩士、中國準精算師、多次獲得新財富最佳分析師稱號,在中信建投擔任執行總經理期間主導金融工程團隊和大類資產配置研究。
這位擁有16年券商研究履歷的行業資深人士,創新性地構建了 “量化基本面”投研體系,深耕經濟經典長波體系中的康波週期理論,並將其嫺熟應用於實際業務中。憑藉對資產配置與經濟週期運行的深刻洞察,丁魯明多次精準預判資本市場的重大趨勢及關鍵拐點。
“奔私”抉擇背後,是對量化投資本質的清醒認知。丁魯明認爲,大類資產配置與擇時是將產品收益從相對轉向絕對收益的關鍵技術,通過康波等經濟週期體系,培養投資者真正的長期配置習慣,同時引入量化行業輪動、量化選股指增等成熟量化策略進行產品管理,打造中國版“橋水基金”。
頂級人才:量化賽道的能力革命
正當丁魯明完成從傳統金融精英向量化實戰派的蛻變時,整個行業對人才能力的定義也在不斷迭代。
招商證券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2025年來私募備案回暖,私募證券產品備案數量前十管理人均爲量化私募。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募量化權益類基金規模達3025.88億元,而私募量化管理人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百億私募量化投資基金管理人39家,佔百億私募總數的比例接近半數。
與此同時,一篇題爲《量化基金大佬:我們不招學金融的》的文章也引發了關注。該文觀點鮮明,直言“別再投那些學金融的簡歷了,純屬浪費服務器資源”,並強調“量化不是金融,是應用數學和計算機科學在金融市場的變現”,其核心在於構建“穩定、高效、低延遲的交易系統”以及挖掘“真正有預測能力的信號”。
對於這一觀點,滬上一位量化私募資深人士表示理解:“這是一個普遍現象。隨着量化行業熱度提升,HR收到的簡歷激增,候選人確實需要證明自己的實際能力。”但他補充道,“我們並不認爲能力與所學專業有直接必然聯繫。我們核心團隊中成員的專業背景非常多元,數學、計算機背景佔比確實高一些,但學金融、經濟甚至醫學的也都有。理工科背景概率較高,但不能斷言學金融的就毫無機會。關鍵在於,如果你學金融但代碼能力薄弱、數理功底不行,那確實會嚴重影響你的競爭力。”
某量化私募高層人士向記者表示:“對於金融方面,我們可能更喜歡金融工程方向而不是純粹金融方面的人才,因爲純粹金融人才在數理和計算機這塊能力會相對比較弱,但是實際做量化的時候需要比較強的大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簡單點說,量化更看中的是數理分析能力。”
靈均投資首席投資官馬志宇坦言:“量化投資的特性決定了靈均投資對專業背景的高度重視。候選人需具備紮實的數理統計基礎、出色的編程能力,以及對金融市場的深刻理解。靈均投資在選拔過程中,始終將這些專業素養與實踐經驗作爲關鍵考量維度。”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兼聘教授、城堡證券高級顧問穆斌曾表示:“量化人才需要有紮實的數學建模能力和編程技術,但這只是基礎。真正的差異化競爭力在於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他看來,對衝基金主要以量化爲主要策略,在二級市場上做交易時,計算機和數學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因爲股票價格的形成、交易方式以及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都是電子化的,所以需要用數學模型和計算機去研究交易系統本身,處理電子化的數據和交易方式。但更重要的是,要創造性地使用這些工具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