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創黨 政治槓桿劍指川普

「又大又美法案」徹底讓馬斯克站到川普對立面,並宣佈要創立「美國黨」,劍指川普。川普則揚言祭出調查令要把馬斯克送回南非,兩人決戰真的進入生死局?

從川普拉開關稅戰序幕後,兩人間已產生一道溝壑,川普希望藉由關稅戰增加美國政府收入,並且令其他國家「萬邦來朝」;反觀特斯拉,今年第一季遭遇史上最大的跌幅,吃下三年來最低銷售量的敗績,關稅戰失去國際市場的慘烈營收,成了壓倒兩人友誼的最後一根稻草。

後續川普大推「又大又美法案」,直接把特斯拉推入絕境。該法案大相左於馬斯克在政府效率部的政治主張:「削減支出」而非「提高債務」,未來十年可能會將美國現有卅六兆美元債務再增加五兆美元,添加美國債務沉重負擔。另外,該法案取消聯邦清潔能源稅收抵免政策,綠色補貼和零排放積分交易補貼的終止,直接威脅特斯拉利潤率。

馬斯克的反擊是創建新黨,欲突破美國傳統兩黨制,或制衡「一黨獨大」,但更精確說是打造一個精準的「政治槓桿」,精準狙擊關鍵少數席位來撬動國家政策。

宛如賽局理論的最優解,投入最小的成本達到最大的效益。戰術核心是聚焦於二或三個參議院席位和八到十個衆議院選區,翻轉目前的兩院政治結構。

其實,馬斯克可從第三方角度切入,歷任總統不管哪個黨派執政都脫離不開根本問題:要想美國政府不崩盤,只能不斷提高債務上限,「以貸養貸」借債續命。所以,馬斯克認爲民主黨和共和黨是一丘之貉。從此看,如何解決美國嚴峻的債務問題,以及提出超越兩黨利好於人民的政策,或可能是「第三條路」的創新突破口。

馬斯克喊出「讓人民有發言權」,戳中了不少人對政治現狀的不滿。現在美國社會撕裂嚴重,貧富差距拉大,普通人覺得自己被代表不了,是「失聲的一代」。正如美媒透露,華盛頓政治圈已嗅到當前的政治氣候,潛在的第三勢力主要由反川普的共和黨人和中間派民主黨人構成。

當共和黨人認爲在川普的領導下,價值觀的轉變讓所熟知的共和黨已不復存在,現在想要重新奪回中間選民認同。這股能量與馬斯克的呼籲形成了奇特的共振,真正的議題或許已從「馬斯克是否會建黨」,轉向「誰會複製這種模式」。

日前民主黨紐約市長初選結果,由新生代的社會民主主義者擊敗政治老將、曾任紐約州長的古莫,亦呈現出選民對政治與經濟改革的殷切期盼。馬斯克的建黨操作,如能建立在對人民有利的政策,而不是權謀與黨利,才能永續發展。

不過,從馬斯克的案例看,擁有巨大資本和輿論影響力的個人或團體,可能會愈來愈以精準狙擊少數關鍵來影響國家政策,進而催生難以預測的新型政治風險,亦值得高度警惕。

川普與馬斯克鹿死誰手,就待期中選舉見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