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農嘆「2大困境」阻礙轉型 喊話政府出手助改善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今(4)日於南港展覽館舉辦「乳業協會70週年慶祝活動」,並針對現今酪農產業所面臨問題進行商討。(賀培晏攝)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今(4)日於南港展覽館舉辦「乳業協會70週年慶祝活動」,並針對現今酪農產業所面臨問題進行商討,乳協理事長徐濟泰指出,產業所面臨的兩大問題爲「牧場變更受阻」及「產乳遭加工廠契約鎖死」,嚴重影響酪農因應市場的彈性及鮮奶多元利用的可能性,對此農業部畜牧司長李宜謙迴應,願協助牧場依法變更,至於契約面則尊重雙方的商業行爲。

徐濟泰提到,許多酪農希望進行牧場變更、調整飼養頭數以適應市場需求,但申請過程中常遭遇地方政府以地方自治法規爲由拒絕覈准,甚至威脅關閉牧場,而這一「未解之結」讓酪農不敢輕易踏出轉型第一步 成爲產業升級的絆腳石。

自元旦起開放紐西蘭零關稅乳品進口後,本土鮮奶多元利用便成爲各界關心議題,但徐濟泰指出,現行制度上多爲「酪農與乳品加工廠業者簽約」,然而這分契約多嚴格限制酪農將牛奶提供給其他加工業者,意味着所有牛奶幾乎被單一乳品廠「鎖死」,即便產出超過乳品廠收購量,也無法轉售給其他業者的,阻礙了牛奶的多元化應用。

李宜謙迴應,政府對於酪農飼養頭數並無特別限制,唯一要求僅有「符合登記數量」,因此若酪農有依法變更頭數意願,也願協助酪農與地方政府溝通,盼各位酪農皆能遵照登記數量進行飼養。

李宜謙提到,酪農與乳品加工廠間的契約屬商業行爲,原則上政府不會過度干預,倘若一開始簽約內容明訂產出生乳不可外用,酪農也需履行合約內容。

李宜謙補充,肉牛短缺主要系因近期牛結核病淘汰措施,使牛隻無法作爲肉牛,進一步造成供應短缺,而有業者研擬進口2000頭小牛,也不會過度干預,但基於檢疫量能考慮,將鼓勵分批進口,同時也避免因一次性大量進口影響肉牛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