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假安全陷阱 專家促整體配套
庇護島原本讓行人在無法一次穿越路口時暫停避車,但多數路口切出分隔島後,縱向空間仍不足。(馮惠宜攝)
「庇護島」頻傳車輛自撞事件,交通專家警告,若設計與配套不足,庇護島不但難以降低事故,反而可能誤導行人,形成「假安全」陷阱。
庇護島的設計初衷是讓長者、孩童與輪椅族羣穿越寬闊或車流量大的路口時,有安全的暫停空間。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說,當行人無法一次穿越馬路,庇護島可提供有效保護,避免遭車輛撞擊。
實際上,許多庇護島寬度不一,有些僅能容納1人站立,對輪椅族極度不友善;邊緣設計突兀、轉向空間不足,行動不便者難以順利通行。駕駛人也抱怨標誌不明顯、位置突兀,以致誤闖或撞擊意外頻傳。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發起人黃筠倧指出,庇護島能否保護行人,不在於單純增設硬體,而需系統性改革。若未搭配減速設計、號誌秒數調整,及駕駛人與行人的教育宣導,庇護島可能製造「假安全」錯覺,使行人誤判穿越路口的潛在風險。相較之下,荷蘭「水滴島」設計貼近路口,引導轉彎車流、縮減路口寬度,有效防止撞擊。
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吳皇升也指出,政府不應只「蓋幾座庇護島」,而應着眼於打造「安全的慢速路口」。唯有從單點改善轉向整體系統性交通規畫,庇護島才能從潛在的「風險陷阱」,轉變爲真正的「行人守護者」。
吳皇升指出,自撞事件頻傳是警訊,若僅把庇護島當作「補丁」硬塞進爲快車設計的路口,而未透過縮減車道、改變路型等方式管理車速,庇護島就是駕駛意料之外的障礙物,成爲新的道路殺手。
李克聰建議應有滾動式檢討機制,持續改善設計並加強教育宣導,提醒行人善用庇護島、駕駛人留意路況,才能真正降低「撞」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