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職一年間,代表委員關心什麼、做了什麼?又對哪些問題 “咬着不放”?

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過去一年裡做了什麼?

圍繞民生關切、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法治建設等問題,代表委員們四處走訪,足跡遍佈社區街坊、企業車間和科研一線,有人積累了翔實調研報告,有人收到全國各地的來信。3月3日,在滬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將啓程赴京,把這些聲音帶到全國兩會。

從長三角一體化到科技成果轉化,從民營經濟到消費提振,數不清的建議和提案中,有些已經落實,有些尚未解決,代表委員們選擇持續跟進,落地的要追蹤效果、深化調研,未完成的則“咬着不放”、持續建言。

2024年4月2日,上海,街頭櫻花盛開,春意盎然。視覺中國 圖

關心“羣衆普遍關心的問題”

“前段時間在京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強調,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爲,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這極大鼓舞了我們民營企業的幹勁,爲我們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來伊份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鬱瑞芬說,她對今年兩會格外期待。

民營經濟要發展,繞不開消費提振。鬱瑞芬建議通過合理規劃、利用地方財政資源,充分發揮槓桿乘數效應,激發消費活力,擴大國內需求,打造“想消費”“敢消費”“能消費”的社會環境。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權衡也將爲提振消費進言,他指出,居民消費結構正從商品消費爲主,轉向商品和服務消費並重。醫療、教育、養老、文旅等中高端服務消費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接下來要讓服務消費成爲拉動消費增長的強勁有力的新引擎。

“羣衆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政協委員應該特別關注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國浩律師(上海)事務所合夥人呂紅兵說,委員是帶着人民羣衆的期待走進人民大會堂,要把人民羣衆的呼聲反映出來。今年,他打算圍繞人工智能、網絡暴力等社會熱議話題建言獻策。

2024年7月4日,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世博展覽館舉辦。視覺中國 圖

“近年來,一系列網絡暴力事件發生,大家往往認爲網暴損害的只是公民個人合法權益,其實也侵犯了網絡空間秩序性、網絡社會安全感等社會公共利益。”呂紅兵將建言加快制定統一的反網絡暴力法。

人工智能發展的勢頭正猛,呂紅兵認爲,在推進產業發展的同時,要關注立法上的規範引領,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通過大量調研,他意識到,法律制定難度大、耗時久,而人工智能發展快速,產業迭代帶來的社會不確定性很強,因此建議選擇老百姓關心的切口,推進“小快靈”立法,即通過行政法規的方式規範人工智能監管。

關鍵問題“咬着不放”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權衡多年深耕的領域。2023年權衡領銜專題調研組歷時半年多深入走訪三省一市,形成一份近2萬字的調研報告。2024年,聚焦區域市場一體化,權衡再次深入滬蘇浙皖,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各類企業開展了詳盡調研,調研報告將再次帶往北京。

2025年2月9日,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滬蘇湖高鐵列車在元蕩湖上飛馳。 視覺中國 圖

通過深入調研,權衡感受到長三角地區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空間規劃、產業規劃以及重點項目協同等多個層面,已經建立了堅實的銜接和深厚的基礎,但是,在市場規則、監管體系、管理模式和標準體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異。今年兩會,他將呼籲構建更加開放、高效的一體化市場體系,爲長三角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教授黃勇平有點“固執”,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三年來,堅持對科技成果轉化問題“咬着不放”。他認爲,中國學者的科研論文數量、專利申請量在全球都領先,但由於種種原因,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產品還不多。

2024年全國兩會上,黃勇平呼籲關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的缺失,通過補充優秀人才提升成果轉移轉化效率。科技成果轉化人才是一類複合型的人才,他們不僅要能理解科研、理解技術,也要理解企業需求,能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講明白科研成果,把雙方串起來。

2025年,黃勇平準備再提建議,希望由國家層面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對接科研項目和市場需求,特別是爲中試驗證等轉化關鍵環節提供更充足的支持。讓高質量的科研成果獲得資本和市場的支持,成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腳上有泥土,提案纔有質量”

“腳上有泥土,提案纔有質量。”“高質量的建議和提案源於高質量的調查與研究。”這些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常掛在嘴邊的話,關於履職,一個基本原則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過去一年,呂紅兵在全國各地奔走,走訪陝西多所高校、法院和企業,考察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融合情況;在天津考察社區、社會組織的志願服務,並撰寫調研報告,成爲今年提案的素材;在安徽六安、江西撫州等地進行法治宣講,內容涵蓋網絡詐騙、未成年人犯罪、高價彩禮等熱點法律問題,這也是委員履職“服務爲民”活動的一部分。

2024年5月12日,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熱鬧非凡。視覺中國 圖

呂紅兵介紹,2023年以來,他多次參加科普法修訂調研和座談,2024年基於調研情況提交《關於完善促進科普產業發展的法律規定的提案》。2024年12月,《科學技術普及法》完成首次修訂,其中提到“國家發展科普產業,鼓勵興辦科普企業,促進科普與文化、旅遊、體育、衛生健康、農業、生態環保等產業融合發展”。

今年是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曹阿民履職的第八個年頭,常年關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並積極提案發聲,讓許多人認識了他。

他時常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書信和電子郵件,其中的訴求參差多樣。“我國從2016年開始試點長護險制度,但地域發展不均衡,尤其在農村等經濟薄弱的地方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曹阿民表示,長護險是民之所喚,今年將從不同主體發揮作用的角度繼續建言。

“提案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跟蹤”

2024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金杜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張毅提出《關於加快制定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的提案》。很快,這份建議獲得了迴應——提案被評爲全國政協2024年度好提案,《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二審稿已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

“提案只是工作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跟蹤提案。”張毅說,草案出臺前,他針對具體的法律條款提出了不下20條建議,“很多意見跟立法機關的意見不謀而合,不少建議被採納”。

過去一年,張毅大量走訪企業、行業協會、專家學者和監管機構,調研民營經濟發展中的難點痛點,注意到“內卷式”競爭。他認爲,“內卷式”競爭本質是不正當競爭,以低於成本的售價去擠佔市場,最終會損害整個行業和消費者權益,建議通過法律、行政等多渠道監管。

2024年11月3日,上海,南京東路的旅遊者、購物者人頭攢動。視覺中國 圖

“沿着一件事情追下去”也是曹阿民的風格,科技創新、長三角一體化、養老和醫保是他歷年來的提案關鍵詞。

2024年全國兩會,曹阿民提交了關於強化大學科技園創新策源功能的提案,呼籲加快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通。同年9月,教育部表示“我國正在加強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優化重塑”,探索推動高校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

教育部的積極迴應無疑是一種鼓舞,基於新的調研和思考,曹阿民今年將繼續建言“大學科技園怎樣在重塑中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突破,讓科研成果不出校門就能實現轉化”。在他看來,科研成果難以轉化,是因爲對市場規律欠缺瞭解,所以要培養“既懂科技又懂市場”的複合型人才。

消費信心、醫療照護、人工智能、區域發展……一條條建議背後是數萬字的調研報告、無數次的實地走訪,以及一顆顆履職爲民的初心。兩會將至,這些民情民意、建言提案將再次匯聚成發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