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換4總理法國出了什麼問題?翁履中曝:已成歐洲病夫
法國總理勒克努6日請辭。(路透)
法國政壇再度出現震撼變局,總理塞巴斯蒂安.勒克努(Sébastien Lecornu)上任僅二十七天便宣佈辭職,創下第五共和國最短任期總理紀錄。對此,旅美教授翁履中6日就警告,政治僵局也直接削弱法國在歐洲的領導角色。長期自詡爲歐盟穩定核心的法國,如今被義大利總理梅洛尼在財政整頓上超越,歐洲內部甚至開始流傳「法國正成爲新的歐洲病夫」的說法。
勒克努在內閣名單公佈不到二十四小時後請辭,直言「缺乏妥協空間」,並批評各政黨「都以爲自己握有絕對多數」,認爲法國政治正被自負與黨派利益綁架。這場閃電辭職不僅讓總統艾曼紐.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政府再度重挫,也讓外界更加質疑法國是否已陷入長期治理危機。
翁履中6日在臉書上表示,勒科努的離任只是整體問題的表象。自2024年馬克宏提前解散國會後,法國政治陷入持續混亂,一年之內已出現四任總理,無人能有效突破左右對立,推動緊縮預算或債務改革均以失敗收場。法國公共債務佔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已達114%,僅次於希臘與義大利,預算赤字高達5.8%。勒克努辭職當日,巴黎股市CAC40指數重挫2%,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升至3.6%,市場信心進一步下滑,國際評級機構惠譽上週甚至調降法國主權信用評級。翁履中認爲,這是制度失能的警訊,當政黨彼此拒絕妥協,民主雖然表面運作,實質卻已陷入決策停滯與治理真空。
政治僵局也直接削弱法國在歐洲的領導角色。長期自詡爲歐盟穩定核心的法國,如今被義大利總理梅洛尼在財政整頓上超越,歐洲內部甚至開始流傳「法國正成爲新的歐洲病夫」的說法。翁履中分析,這種動盪不僅衝擊法國,也改變歐洲與美國的權力平衡。若歐洲失去統合力,川普若重返白宮,將更容易要求歐洲增加軍費、購買美國能源與軍備,甚至在對中政策上逼迫歐洲選邊站。這並非跨大西洋同盟的復興,而是美國主導的新秩序成形。
翁履中提醒,法國的危機不只是巴黎的內政問題,更是全球民主的警鐘。民主制度除了選舉和分權,更需要妥協與治理能力。當政治只剩對立,領導人沉迷形象而非解決問題,制度會逐步失靈,民衆失望將爲民粹和強勢統治鋪路。他警告,法國的今日可能就是其他民主國家的明日。對臺灣而言,這個案例尤其值得反思:民主若沒有協調和讓步,最終只會讓國家陷入內耗,削弱面對外部挑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