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製吸管溶出超標 邊境檢驗450公斤銷毀

手搖飲料塑膠吸管恐暗藏危機,衛福部食藥署昨公佈邊境不合格品項,知名連鎖手搖飲店「麻古茶坊」自中國大陸進口一批吸管,於溶出試驗超標,450公斤須退運或銷燬。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主任劉芳銘說,這批吸管若用在酸性飲料,可能溶出殘渣,危害健康。

麻古茶坊表示,這批吸管已於邊境檢驗階段全數銷燬,並未進入國內任何通路使用,也與門市目前使用的吸管爲不同來源,請消費者安心。

食藥署邊境抽驗這批從大陸輸入的吸管,以攝氏4度醋酸於攝氏9度放置30分鐘的「溶出試驗」,結果檢出蒸發殘渣49ppm。依規定,以聚丙烯爲合成原料塑膠類,蒸發殘渣合格標準爲30ppm以下。劉芳銘表示,此爲該公司6個月內首次不合格,將調升抽驗比率2至5成。

劉芳銘指出,食品容器具製造過程中,若材料未完全融合,使用溶出試驗測試時,即會出現殘渣,本次試驗以醋酸模擬可能的飲食情境,發現溶出殘渣量超標,表示吸管若碰到飲料中酸性成分,可能產生殘渣,讓民衆喝下肚。

長庚醫院臨牀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說,吸管等一次性餐具於接觸食品後多少都會產生塑化劑、塑膠微粒等溶出風險,對人體傷害深遠,建議改用非一次性產品。

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說,不論國內製造、國外輸入吸管產品都需接受溶出試驗檢測,藉此模擬生活使用場景,檢視產品品質,溶出殘渣代表品質不好,雖未必能直接與健康疑慮畫上等號,仍建議民衆使用塑膠吸管時,儘可能避免用在高溫飲料。再者,減少使用塑膠吸管,也能爲環保盡一分心力。

長期以來,譚敦慈始終反對使用一次性餐具,她表示,塑膠製品接觸食物後,易融出塑化劑或塑膠微粒,以吸管爲例,接觸酸性飲料或含有油脂的熱奶茶,就可能溶解出有毒物質。她建議「以口就杯」直接喝飲料,或自備不鏽鋼、玻璃等材質吸管。

除了吸管,許多手搖飲杯具也是塑膠製成,譚敦慈建議,民衆自備不鏽鋼杯替代,且選用品質較爲精良的「304不鏽鋼」材質。購買飲料後不宜久放,尤其是含蛋白質、含糖飲料,更需儘快喝完,因處於7至60度溫度環境,易滋生細菌。

除了這批吸管,不合格產品還包括塞席爾冷凍馬加鯊、印尼魚餅等,分別被驗出農藥超標或其他不合格狀況,全數遭退運或銷燬。另有3批食品業者從法國及瑞士輸入的「乾酪」,檢出大腸桿菌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