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營抗中保臺策略失效 港媒:臺灣「民主意識」正迎轉捩點

民進黨大罷免挫敗,香港《南華早報》引述國際事務學者陳奕帆分析,稱民進黨高舉「剷除親中勢力、守護民主」等訴求,卻未能說服多數選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726大罷免結果出爐,24名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全數過關,讓不少民進黨支持者與罷免團體士氣低落。對此,香港《南華早報》引述多位分析指出,此結果不僅代表民進黨戰略誤判,也凸顯臺灣選民對「反中」動員策略日益感到疲乏,民主意識正邁入轉型階段。

《南華早報》報導指出,這場大罷免原本被視爲民進黨的強勢攻勢,最終卻遭選民「明確拒絕」,讓賴清德政府與黨內士氣受創,意外成爲國民黨的一次喘息機會。該報形容,對民進黨與串連罷免行動的公民團體來說,這是一場「嚴重的政治失算」。

此次罷免投票率達60%,明顯高於過去罷免案普遍僅約50%的水準。國際事務學者陳奕帆分析,選民並不支持民進黨試圖「翻轉上屆大選結果」的意圖。他強調,罷免全軍覆沒並不等同於國民黨勝選,而是傳遞出選民希望「更有效監督政府」的訊號,並警告民進黨:「臺灣人不希望他們的民主制度被濫用成政治報復的工具」。

報導也指出,儘管民進黨高舉「剷除親中勢力、守護民主」等訴求,卻未能說服多數選民。陳奕帆表示,「這是賴清德政府的挫敗,選民已經厭倦無止盡的政治鬥爭與清算」,他建議民進黨應聚焦民生與施政,處理包括美國關稅、風災重建等議題,否則未來地方選舉恐將付出更大代價。

陳奕帆補充,民進黨對北京干預的警告正逐漸失去效力,因爲選民愈來愈傾向認爲這些論述「更像操弄而非真誠擔憂」。他最後指出,此次罷免案的失敗,某種程度上象徵着臺灣民主意識的轉捩點,在缺乏正當理由的情況下,選民選擇拒絕被動員與操縱,這是民主進化的重要跡象。

全球化智庫Taiwan Global Talk主任黃惠華也指出,民進黨長期使用「抗中保臺」來爭取支持的策略正在失效,特別是在中間選民中成效不彰,如果明年地方選舉仍沿用這一套口號,可能會遭遇選民更強烈的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