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者:反中牌失靈 臺民意轉折點

綠營力推大罷免結果遭遇大失敗。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包承柯解讀,這次民意的轉折點非常清晰,透露民進黨的「反中抗中」牌失靈,更多的人否定這場罷免動員的正當性。(趙雙傑攝)

綠營力推大罷免結果遭遇大失敗。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包承柯解讀,如果說2024年總統大選賴清德以40%民意贏得「保留的支持」,這次民意的轉折點非常清晰,透露民進黨的「反中抗中」牌失靈,更多的人否定這場罷免動員的正當性。但他也提醒,這次的民意只是趨勢之一而已,尚不足以改變賴政府的兩岸政策,還有明年的九合一選舉尚待觀察。

這波大罷免,綠營到後期強打「反中抗中」牌,但最終罷免遭完封。包承柯指出,賴清德的兩岸路線人盡皆知:搞對抗、定義大陸爲境外敵對勢力、搞臺獨、衝撞兩岸關係底線、把藍營立委當做大陸在臺灣的代理人、甚至端出充滿爭議的「團結十講」,但這次的投票結果,選民給出清晰的否定。

就算「反中抗中」牌失靈,多數民衆不認同賴政府動輒給人扣紅帽的激進兩岸政策,以賴清德總統「務實臺獨工作者」的頑強政治性格,他會聽得進去、甚至修正兩岸政策嗎?

包承柯認爲這很困難,畢竟賴清德還掌握着行政權力,還在主導臺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兩岸關係的緊張態勢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而民進黨當局也不會就此善罷甘休,估計還會通過其他的方式不斷挑釁,我想他會面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他現在最怕的就是失去臺灣民衆的支持。」

「這次不同意罷免的民意佔多數,只不過是一個新的趨勢而已,還不足以改變因爲民進黨上臺掌權之後的兩岸緊張態勢。如果綠營把多數的不同意罷免票歸因於大陸對臺灣的滲透,這就成爲唯一可以栽贓大陸的理由」,包承柯指出,「但是有一點,當臺灣民衆對大陸不反感的時候,綠營這種叫囂就會失去力量。」

包承柯認爲,除非在接下來2026年的九合一選舉、2028的總統大選,都出現民意叫賴清德下臺的現象,纔會是兩岸關係改變的關鍵所在。

包承柯認爲,透過這次大罷免,反對者佔多數,表達出來的意志有助於兩岸關係穩定,有助於大陸看到臺灣民衆堅定反對臺獨分裂行徑。接下來大陸也會制定更多更好的惠臺政策,加強兩岸民間交流,繼續推動反臺獨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