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新質生產力 拚專精特新企業

「中共20屆四中全會與十五五規畫」座談會23日舉行,學者關注全會前解放軍高階將領集體落馬。(郭羽倫攝)

國策研究院23日舉辦「中共20屆四中全會與十五五規畫」座談會,邀請多位中國研究專家分享看法。會上,與會者分析了「十五五」規畫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意義,並探討四中全會前解放軍高階將領集體落馬的原因及影響。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指出,中國「十五五」規畫是邁向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關鍵一役。其核心戰略主軸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其4大支柱爲科技自主、數位智慧、綠色低碳與制度創新,旨在突破「卡脖子」技術,扶植「獨角獸企業」與「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

對於臺灣,「十五五」將帶來外溢效果。若中國成功建立內需長效機制,其區域市場吸附力將提升,影響臺灣出口導向型經濟。此外,「紅色供應鏈」擴張可能壓縮臺灣中階製造空間,而中國推動AI、碳市場與數據治理標準,可能改變臺灣科技產業的制度環境。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副主任洪耀南則從政治角度分析了「十五五」的意涵。他指出,「新質生產力」被塑造成中國經濟新動能,實則是一種將政治控制語法化的工具。然而,這項戰略在現實層面遭遇科技投入與產出脫節、政策朝令夕改、民企創新空間被限縮以及口號大於落地執行等困境。

洪耀南也提到,全會召開前夕,包括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政工部主任苗華在內的九名上將遭集體開除黨籍軍籍。其中,真正的訊號在於20日《解放軍報》社論,明言上述人物忠誠出了問題。語意上,整肅理由從刑事腐敗轉向政治失節,他認爲思想偏差、語言不準,即可構成清除理由,能打仗不是標準,能精準解碼「習語」纔是關鍵。

另外,中國國防預算自2010年代起快速攀升,2024年突破1.7兆人民幣。但因監督缺失等因素導致火箭軍、海軍、東部戰區等高預算單位反成貪腐溫牀。他認爲這顯示軍費愈高,忠誠門檻愈高,風險也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