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地緣政治 臺灣的戰略選擇

▲綠色地緣政治,已然崛起爲21世紀全球治理的主軸。(圖/路透)

●江岷欽/世新管理學院院長

加拿大社運思想家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曾言「氣候變遷,是人類能否超越國界、共同面對未來的第一次真正考驗。」如今,這句話已不只是道德上的呼籲,而是全球政治與產業決策的現實壓力。氣候治理不再侷限於環保範疇,更是牽動全球權力重構、供應鏈洗牌與技術主權競逐的戰略核心。綠色地緣政治,已然崛起爲21世紀全球治理的主軸。

另一個新興戰略戰場 「綠色技術主權」

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與美國的《清潔競爭法案》無疑標誌着這場變局的制度性展現。它們將氣候政策化爲隱性貿易壁壘,迫使出口國調整碳足跡與製造結構。

即使如中國大陸、印度等新興經濟體,也不得不擴大碳市場與加速轉型,顯示這些機制在全球市場體系中的「懲罰性規則」功能。

對臺灣而言,這場綠色轉向既是警訊,也是契機。以螺絲、鋼鐵與石化等傳統高碳出口產業爲例,若未建立碳揭露與減碳機制,依工研院估算,毛利恐下滑6%至8%。

更重要的是,CBAM的未來擴大範圍勢必涵蓋電子與半導體,而臺灣晶圓代工耗電量高居全球之首,其能源結構與永續治理表現,將直接關係到產業生存與國際競爭力。

此外,氣候風險亦正被納入安全視野。美國國防部與北約已正式將氣候變遷列爲「威脅乘數」,納入戰略規劃與資源配置,而中國軍方則對此保持沉默,反映出不同戰略文化之間的認知落差。從北極航道到水資源外交,從氣候災害應變到碳資源競逐,地緣政治的邊界,正快速從傳統國界轉向氣候邊界。

除了氣候風險,另一個新興戰略戰場則是「綠色技術主權」。中國大陸目前掌握全球九成太陽能產能與七成稀土加工能力,已經透過原材料與能源技術,建立起具備地緣威懾力的「綠色槓桿」。

相對地,美國與歐洲則以補貼、標準制定與供應鏈重構進行迴應。臺灣若能強化光電材料、節能半導體與碳化矽技術,不僅可鞏固科技優勢,更有潛力成爲全球綠色治理體系的技術輸出國。

然而,ESG制度的國際共識正面臨分歧狀態。一方面,臺灣推動永續金融與綠色債券,強制上市櫃企業揭露ESG報告;但另一方面,美國已有超過20州推動反ESG立法,對企業施加退出SDGs框架的壓力。在碳定價方面,臺灣目前僅課徵每噸300元碳費,與歐盟動輒每噸90歐元(約合3,000臺幣)的水準相比,明顯偏低,難以對高碳企業產生實質誘因。

面對氣候治理與地緣博弈加劇 臺灣應從3大層面着手

在全球氣候治理與地緣博弈交錯加劇的時刻,臺灣若要掌握戰略主動,至少應從3大層面着手。

首先,提升碳費與推動產業升級。必須設立具前瞻性的減碳路徑,透過財政誘因,引導高碳製造業導入碳捕捉(CCUS)、氫能、生質能與循環經濟解方,打造低碳製造生態系,強化出口競爭韌性。

其次,協助中小企業強化ESG合規能力。碳盤查、碳揭露與ESG報告對中小企業而言往往門檻過高,政府應設置輔導平臺、簡化流程並提供綠色融資工具,使供應鏈上下游能協力應對轉型風險,避免「小企業斷鏈」。

最後,強化能源安全與綠色供應鏈多元化。應深化與印度、澳洲、加拿大等民主夥伴的稀土與儲能合作,發展海外氫能與風光資產,同時強化國內ESG審計、綠領人才培育與數據治理,爲臺灣未來的低碳競爭力提供智力與制度支撐。

正如賽博龐克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在《神經喚術士》(Neuromancer)中所言:「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平均分佈。」在綠色地緣政治日益成形的當下,臺灣不能只是被動應對全球規則的接受者,而應成爲新治理秩序的積極參與者。

透過技術自主、規範建構與制度創新,臺灣絕對有機會轉化綠色轉型的壓力爲契機,走向一條兼顧環境正義、經濟韌性與國家主權的新路徑,成爲亞洲綠色治理與技術民主的關鍵行動者。

▼透過技術自主、規範建構與制度創新,臺灣絕對有機會轉化綠色轉型的壓力爲契機。(圖/民進黨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