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企突圍 大買晶片設備 去年購置1.16兆元 凸顯華府出口管制有漏洞
大陸企業去年購買約臺幣1.16兆元先進晶片製造設備,反映在美禁令下仍有管道採購。(路透)
美國國會兩黨議員最新調查顯示,大陸企業去年購買約380億美元(約臺幣1.16兆元)先進晶片製造設備,反映出口管制漏洞。議員呼籲盟友協調,擴大對大陸晶片設備與零組件限制,防止自行生產先進半導體。
路透報導,美國衆議院中國特別委員會指出,美國、日本與荷蘭頒佈的規則不一致,使非美晶片設備製造商仍可向部分大陸企業出售美企受限的產品。該委員會建議,不應僅針對個別大陸晶片製造商,而要對整體出口實施更廣泛限制。
據報告,大陸去年高度依賴的五大半導體設備供應商爲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科磊(KLA)、科林研發(Lam Research)、艾司摩爾(ASML)及東京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大陸去年從這些企業共採購約380億美元設備和相關服務,較拜登政府頒佈晶片全面出口管制措施的2022年還增長66%,占上述公司全球營收總和約39%。
報告稱,多數交易來自大陸國營企業,包括與解放軍及情報單位有關機構,以及華爲關聯公司。這些交易並未違反現行出口管制法規,僅最先進設備全面禁止出口,其餘仍可獲許可銷售至大陸。
美國衆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穆勒納爾(John Moolenaar)強調,「絕不能容許關鍵設備被交給我們最大的敵人,否則美國在科技軍備競賽中將失利。」民主黨籍議員克利什納穆希(Raja Krishnamoorthi)則稱,出售晶片設備給大陸恐助其軍事現代化並侵害人權,呼籲與盟友合作維護國家安全,確保美國在半導體制造領域保持領先。
報告提到,美國管制措施對被列管陸企有效,但新興替代企業仍能購買設備,顯示現行規範難以完全阻止大陸獲取先進半導體技術。同時,美企受限更嚴,而非美企仍能銷售設備給中國大陸公司。
而美國商務部出口管制擴及實體清單子公司新政正影響半導體供應商業績,應用材料日前於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8-K檔案中指出,受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域(BIS)9月29日出臺新的出口管制規則影響,該公司出口大陸某些產品受到限制,可能導致其2025財年第四財季(8-10月)營收將減少1.1億美元,2026財年營收將減少6億美元。
東京威力科創美國部門董事長杜赫(Mark Dougherty)說,業界對大陸的銷售今年已下降,部分原因爲新規限制。美日政府協調仍有提升空間,「從美國角度看,期望的結果尚未達成」。
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非營利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資深研究員辛格頓(Craig Singleton)指,大陸正試圖改寫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利基設備領域已成新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