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企人形機器人 下殺人民幣萬元

大陸新創公司鬆延動力近日推出,首款1萬元以內的高性能人形機器人。圖/美聯社

大陸部分人形機器人定價

人形機器人正從實驗室走向消費市場,價格成爲關鍵突破口。大陸機器人新創公司鬆延動力近日公佈,其新一代人形機器人Bumi「小布米」,在23日開賣三小時內銷量突破200臺。該產品定價僅人民幣(下同)9,998元,廠商宣稱,這是首款1萬元以內的高性能人形機器人。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鬆延動力董事長姜哲源表示,過去人形機器人無法進入消費市場,主因是技術尚未成熟,難以執行老人安養護理或做家事等複雜任務。但姜哲源坦言,此次推出的「小布米」並非完全的「消費級」產品,只能算是「準消費級」,在機器人真正走入家庭服務前,現階段先提供教育與娛樂功能。

鬆延動力爲了將價格壓至1萬元以內,選擇「小尺寸」的差異化路線。「小布米」身高約94公分、體重12公斤。姜哲源透露,研發小尺寸機器人主要有三點考量:首先是提升親和力,降低使用者的恐懼感。其次是追求極致的CP值。第三,從物理學來看,機器人尺寸越小,運動性能反而越好。

市場分析,小尺寸機器人並不罕見,但姜哲源強調,在1萬元以內的價格區間,「小布米」的性能應是前所未見。其低成本歸功於四大因素:大量使用複合材料以兼顧輕量化與低成本、產品重量輕、核心部件自主研發比例高,以及該公司接受較低的毛利率。

全天候科技報導,2025年被視爲大陸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包括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優必選等廠商都在加速推進,主要廠商出貨量多已突破1,000臺。市場正從實驗室展示轉向實際應用情境與大量交貨,大型訂單也開始涌現。7月,智元機器人與宇樹科技得標中國移動(杭州)的代工服務採購案,總預算達1.2億元。

儘管人形機器人正從「技術可行」邁向「商業可行」,但距離走入千家萬戶仍有距離。市場對爆發點的預測不一,樂觀者估計在2030年前,保守者則認爲更晚。瑞銀證券分析師王斐麗指出,關鍵在於複製「電動車時刻」,即突破技術瓶頸後,銷量在五年內從100萬臺躍升至1,000萬臺的爆發點。但其判斷,這個時刻在五年內「不太可能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