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接連下場“造人”,人形機器人靠近我們?
【導語:近日,梅賽德斯-奔馳位於柏林的一家生產車間引起熱議,一臺名爲Apollo的人形機器人正在車間完成精細操作,奔馳計劃將在5年內實現機器人造車。從最早特斯拉人形機器人亮相,到宇樹機器人表演,除了機器人科技公司在這條賽道競爭,各家車企也紛紛“湊熱鬧”:小米、小鵬蔚來等多家車企宣佈切入人形機器人賽道。】
撰文|蔡家倫、編輯|禾 子
從特斯拉Optimus到小鵬Iron,從廣汽GoMate到小米CyberOne,車企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切入人形機器人賽道。3月18日,長安汽車披露,對人形機器人研發項目供應商公開尋源;同日,奇瑞控股董事長尹同躍表示將加速人形機器人產業集羣。這場跨界既是AI與機器人技術“井噴式爆發”的必然選擇,也是車企爭奪未來智能生態主導權的戰略卡位。
人形機器人離我們還遠嗎?
曾經一度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機器人承載着許多人對於未來生活的美好暢想,隨着AI技術的躍進,人形機器人已經從實驗室邁向商業化初期。人形機器人最早亮相於特斯拉的發佈會上,特斯拉Optimus已經實現與用戶簡單互動,從技術層次上看,特斯拉Optimus通過沿用特斯拉FSD自動駕駛系統的視覺神經網絡算法,實現複雜環境下的動態避障以及路徑規劃,這與特斯拉汽車自動駕駛系統的算法極爲相似,因此,不斷追求無人駕駛技術的車企們其實有着先天的優勢。
前不久,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透露小鵬 Iron 人形機器人已在廣州工廠投入使用,並計劃於 2026 年實現 L3 初階能力的量產。距離去年 11 月小鵬 AI 科技日活動僅過去不到5個月,小鵬 Iron 已經實現了實用價值,而這也得益於小鵬 AI 鷹眼視覺系統以及AI 端到端大模型技術加持,小鵬機器人的“大腦”採用自研圖靈AI芯片,計算力高達3000 T,具備720°無死角環境感知能力。
廣汽則在2024年推出自主研發的第三代人形機器人GoMate,融入了廣汽自研純視覺自動駕駛算法,雲端多模態大模型的應用,能夠讓機器人在毫米級迅速響應複雜語音指令,甚至在還未在汽車領域實現量產的全固態電池也被運用到人形機器人中,續航能力可達到6小時。小米機器人團隊在今年2月23日宣佈,旗下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進入製造產線分階段落地測試,該機器人搭載多塊自研芯片且支持端到端大模型,毫無疑問,核心技術雲與小米在智能汽車領域的積累。各大車企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重要進展,標誌着人形機器人已經在感知決策和交互能力上有了顯著提升,距離商業化落地,最終走進千萬家庭也只是時間問題。
車企造“人”之路漫漫
雖然各大車企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技術不斷突破,但面對商業化落地還面臨着種種矛盾。在智能化方面,儘管車企複用自動駕駛算法看似一勞永逸,但在複雜環境下的動態避障、多任務協同還需要進一步的優化,畢竟智能汽車與人形機器人所面臨的場景略有不同,後者面對工廠流水線此類機械化生產場景還能應對。如果投入家用,面對極爲複雜的場景和多指令,當前人形機器人的技術水平還差的很遠,雖然小米機器人CyberOne目前能夠實現45種人類語氣情緒感知,但實現情緒識別、自然語言理解等交互流暢依舊有難度。想要讓人形機器人做家務恐怕還很難,宇數科技的H1機器人如果僅憑這19個自由度想要實現收納整理、切菜做飯恐怕是不可能了,就連組裝零件這樣的機械化工作也顯得很困難。
其次,成本問題同樣是遏制人形機器人實現量產的一大重要原因,宇樹科技旗下的H1人形機器人開售價格65萬元人民幣,G1人形機器人9.9萬元,這對於絕大多數普通家庭而言並不現實,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機器人預計售價在2萬到3萬美元,馬斯克表示未來其成本有望降至1萬美元。就當前各家企業,機器人仍然是有錢人的大玩具。
大多數新能源車目前還存在着續航焦慮,這個問題同樣也延續到人形機器人上,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目前續航能力僅爲4小時,廣汽的GoMate儘管搭載了業界最強的全固態電池,續航能力也僅僅到6小時,想要實現全天候作業需求還差的很遠。此外,如果機器人真的能夠進入家庭,涉及到的隱私泄露風險也將會是企業和消費者博弈的關鍵。
點評
大多數車企的野心將不止於工業場景,還希望可以造出像汽車一樣走進尋常百姓家的人形機器人,但人形機器人從“工具”到“夥伴”的定位轉變需要技術躍遷以及產業鏈完善,正如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預計,家用人形機器人上市要比工業端更慢,也不是近兩三年可以實現的問題。不過,隨着核心部件逐漸國產化,AI大模型與機器人算法融合程度不斷增加,人形機器人終將會走出實驗室、工廠,有望逐漸進入家庭。
(本文系《禾顏閱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