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機器人數量接近人類員工,機器人時代我們該咋辦?

最近幾年,AI的高速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着我們這個市場,就在最近亞馬遜被媒體曝出其機器人數量已經接近人類員工,在這個機器人的時代作爲一個普通人我們到底該咋辦?

一、亞馬遜機器人數量接近人類員工

據環球時報的報道,科技巨頭亞馬遜的工作設施中,機器人數量即將與人類員工持平。亞馬遜近日表示,已經在其工作設施內部署了超過100萬臺機器人。該數字已接近其設施中人類員工的數量。

《華爾街日報》稱,目前約75%的亞馬遜全球配送業務已通過某種形式實現機器人輔助。對部分亞馬遜員工而言,自動化意味着從搬運、分揀等重複勞動轉向管理機器人的技術崗位。不過機器人也在替代部分員工,放緩公司招聘。

亞馬遜機器人首席技術官布雷迪在一次採訪中表示,該公司將繼續需要大量工人,而新機器人旨在讓他們的工作更輕鬆,而不是取代他們。不過,美國非營利組織“倉庫工人資源中心” 執行董事考奧斯吉對機器人給就業帶來的長期影響表達了擔憂。他表示,“亞馬遜的終極目標是大幅削減高密度設施的人力配置”。

據每日經濟新聞的報道,在日本東京以東約40公里的千葉港,有着一座超12萬平方米的“物流蟻巢”。約2600臺機器人像螞蟻一樣在樓層間搬運貨架,人類員工則像“系統協作者”,和機器一起每天完成約60萬件商品的進出庫。

亞馬遜全球機器人業務相關負責人Xavier透露,經過多年發展,亞馬遜機器人數量實現了指數級增長——2013年僅部署了1000個機器人,如今,亞馬遜的第100萬臺機器人最近向日本的一個運營中心進行了交付。

二、機器人時代我們到底該咋辦?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一則消息引發了廣泛關注與深思 ,亞馬遜的機器人數量已接近人類員工數量,面對着亞馬遜的變化,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呢?

首先,亞馬遜的業態特徵讓其非常適合使用機器人。亞馬遜作爲全球電商巨頭,其業務模式決定了在倉儲運輸物流方面屬於典型的勞動密集型領域。在龐大的訂單量驅動下,倉儲中心需要大量的人力進行商品的存儲、分揀、搬運以及運輸調度等工作。無論是將商品從貨架上取下,還是按照訂單進行準確分揀,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隨着業務的不斷擴張,人力成本也在持續攀升,成爲了亞馬遜等電商平臺巨大的壓力來源。在這樣的背景下,引入機器人成爲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必然選擇。機器人可以 24 小時不間斷工作,無需休息,也不存在情緒波動等問題,能夠持續穩定地完成各項任務。與人類員工相比,雖然機器人的前期投入較大,但從長期來看,其運行成本相對較低,能夠有效緩解企業的人力成本壓力。無獨有偶,在中國京東物流等國內知名的電商快遞物流企業也有類似的做法,這就是在相對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再結合人力成本的高企,用機器人這種形式來取代傳統的快遞人員,特別是流水線的工作人員就顯得非常有價值。所以,亞馬遜機器人數量接近人類員工,是其基於自身業務發展和成本控制需求做出的正常且合理的決策。

其次,機器人不會產生勞動厭倦情緒和勞動工傷。對於電商平臺的倉儲運輸物流工作而言,大部分崗位都屬於體力勞動,且重複性極高。比如商品的分揀工作,員工需要按照訂單信息,將不同種類、不同規格的商品從貨架上取出,然後分類放置。這種工作每天都要重複成千上萬次,不僅單調乏味,還容易讓人產生疲勞,進而導致出錯率上升。而機器人恰恰擅長處理這類重複性的體力勞動。​機器人通過預先設定的程序和傳感器,可以精準地識別商品的位置、規格等信息,快速而準確地完成分揀任務。它們的動作精確、速度穩定,能夠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的訂單,且出錯率極低。此外,在搬運工作中,機器人可以輕鬆舉起沉重的貨物,在倉儲中心內按照規劃好的路線進行運輸,不受體力限制,大大提高了物流運輸的效率。​而且,機器人的工作性能相對穩定,即使在長時間連續工作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高效、準確的工作狀態。這種天然的優勢使得機器人在替代體力勞動崗位方面具有極大的潛力,成爲了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第三,機器人替代崗位的特徵也非常顯著。當前,機器人替代人類崗位呈現出一些普遍特徵,我們認爲有兩大類是具有顯著代表性的,第一類是幾乎純電腦前操作的崗位,比如一些數據錄入、簡單的客服工作等,亦或企業財務會計領域的票據和簡單盤賬等等。這些工作通常有明確的流程和規則,只需要按照既定的程序進行操作即可,這些特徵讓其很容易被程序化的機器人取代,機器人可以通過自動化軟件和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準確地完成這些任務,而且不會受到情緒、疲勞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工作中出錯的可能性更低,反而更能夠保障工作質量。

第二類就是重複性高的純體力勞動,這類工作就像亞馬遜倉儲物流中的純體力勞動崗位,這類工作勞動強度大、環境相對惡劣,對於人的體力消耗程度極高,但是對人的腦力消耗不高,但長期以往進行此類工作很容易導致厭倦,甚至於由於勞動環境過於惡劣,從而比較難以被長期從事,最終的結果就是人類員工可能會因爲體力不支或者工作意願不高而影響工作效率,而機器人則可以持續穩定地工作,不會因爲情緒和疲勞導致大的工作問題。

而且這些崗位的特點更加特殊,都不需要人形機器人,普遍的虛擬大模型或者工業機器人就可以很好地處理此類工作,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市場的取代成本會非常低,非常符合經濟學的技術替代要求,也成爲了最常見的機械替代崗位。

第四,普通人該如何應對機器人時代的到來?面對機器人時代的浪潮,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樹立危機意識,雖然我們一直在說機器人不可能徹底取代人類,但是正如當年汽車的出現讓大量的馬車伕失業,工業革命的機械化大生產讓大量的手工業者破產一樣,技術的變革必然會導致夕陽產業的落後工種被逐漸取代,這在每個時代都是正常的現象,這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明白的客觀事實。

那麼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除了認清現實,有着居安思危的態度之外,還需要擁有着充足的好奇心和學習能力,通過時刻保持學習的熱情和動力,積極擁抱AI技術,並學會合理運用 AI 提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質量。具體來說,一方面,持續學習是關鍵。在這個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我們不能滿足於現有的知識和技能,而應該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技能。尤其是與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相關的技術知識,將成爲未來職場競爭的重要資本,只有早點認清市場的發展方向,合理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才能真正讓自己有着更多的機會。

另一方面,要學會與 AI 合作,將自己打造成 AI 複合型人才。AI 雖然具有強大的功能,但它並不能完全取代人類。人類的創造力、情感理解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是 AI 無法企及的。我們可以利用 AI 技術輔助我們的工作,例如使用 AI 寫作工具來提高文案創作的效率,利用 AI 設計軟件來激發創意靈感等。同時,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 AI 技術相結合,形成獨特的競爭力,最終讓AI不是取代我們而是不斷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

可以說,亞馬遜機器人數量接近人類員工的現象反映了當前全球經濟和技術發展的趨勢。面對這一變化,我們每個人都要真正認清科技的發展現實,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識,學會擁抱AI和使用AI工具,以適應未來的工作環境,這纔是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