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機器人時代來臨! 將重新思考何謂「人類工作」價值
▲摩根士丹利4月底的報告,預告人形機器人(Humanoid Robot)市場將在未來數十年內迅速擴張。(圖/翻攝鬆延動力)
●林建甫/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臺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摩根士丹利4月底的報告《Humanoid Horizons: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US & China》,預告人形機器人(Humanoid Robot)市場將在未來數十年內迅速擴張,估至2050年累計安裝量更有望突破10億臺,全球年收入預估將達近5兆美元,有望成爲下一個顛覆性的科技趨勢。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其GTC 2024爲機器人新世紀到來揭開序幕,話題延燒到2025年仍不墜,今年COMPUTEX 2025他又將來臺發表主題演講,探討AI與加速運算技術的最新突破與未來趨勢,黃仁勳旋風即將浮現。有摩根士丹利最新機器人報告助威,機器人概念股將再成當紅炸子雞。
對機器人的期許
人類自古以來便渴望創造能代替自身勞力與危險工作的工具,從最早的工具機械到今日的智慧機器人,這種需求從未改變。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正是爲了應對現代社會中人力不足、人口老化、工作風險高與生活品質提升等各種挑戰。
最需要機器人的工作是髒活與危險工作。這些工作環境對人類極不友善,如核電廠檢修、礦坑作業、高溫高壓工廠、深海與外太空探索。這些「髒活」與「危險活」若能交由機器人執行,不僅可大幅減少人員傷亡,也可降低長期職業傷害的社會成本。
勞力密集產業的替代人力也需要機器人,因爲隨着全球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尤其在高齡化社會中,許多國家面臨勞力短缺問題。農業、建築、倉儲、物流等產業,若能以機器人部分取代勞工,將有效提升產能與效率。例如,自動採果機器人、自駕農機、自動搬運機器人等技術已逐漸成熟。
另外,機器人也逐漸被設計爲能照顧人類的「照護助手」,特別是針對高齡者與身心障礙者的長期照顧需求。這些機器人可協助起身、提醒服藥、提供社交陪伴,甚至在緊急時自動呼叫醫護人員,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對一般家庭機器人的幫助可以提升生活品質與娛樂。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對於家庭自動化與個人化生活服務的需求也日增。例如家庭管家型機器人可以管理日常排程、控制智能家居、提供語音助理服務,甚至陪小孩學習與遊戲。在這方面,機器人除了功能性,更強調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
機器人近期的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的發展速度突飛猛進。特別是近十年來,從工業自動化到家庭服務型機器人,各類型機器人不斷推陳出新,已逐步深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從深度學習技術於2010年代中期開始廣泛應用以來,機器人不僅在感知、規劃與運動控制能力上取得突破,也逐漸具備了基本的語言理解與人機互動能力。
像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 Dynamics)推出的Atlas機器人,已經能進行跳躍、翻滾與奔跑等複雜動作;而像OpenAI的ChatGPT與Google的Gemini等語言模型,也開始整合進機器人中,使其更能理解人類語言與需求。
在服務型機器人方面,無論是清掃機器人如iRobot的Roomba、陪伴型機器人如Sony的Aibo,抑或是針對長者照護的Pepper與Care-O-bot,皆顯示出機器人正逐漸從工業領域進入消費性與公共服務領域。
2020年代初期,疫情也加速了無人化、遠端操控與自動化機器人的普及,例如自動配送機器人、智慧商店與醫療配送機器人的實用化。
目前,機器人技術正朝向三個方向發展:首先是智能化,透過整合AI提升自主決策與學習能力;其次是協作性,強化與人類的安全合作;第三則是多功能性,由單一用途轉向可多任務執行的平臺。
這些趨勢顯示,未來的機器人將不再只是生產線上的機械手臂,而是成爲日常生活與社會服務中不可或缺的「準社會成員」。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的發展速度突飛猛進。(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目前關鍵難題
雖然機器人技術已取得長足進步,但要全面實現上述目標,仍面臨數個關鍵難題:第一,人工智慧與語意理解的侷限。現今的AI多偏向「弱AI」,雖然能完成特定任務,但在語意理解、常識推理與情境判斷上仍與人類有明顯差距。機器人難以靈活應對突發事件或「讀懂」人類的暗示與非語言訊息。
第二,機器人操作的靈活性與精細度不足。許多任務需要極高精密度與靈活手部操作,例如折衣服、餵食病人、整理書籍等,這些對目前的機器人來說仍具挑戰。即使有先進的感測器與控制演算法,機械結構上的限制仍是一大障礙。
第三,人機互動的自然性與信任問題。使用者對機器人的信任程度會直接影響其接受度。若機器人的行爲不穩定、不一致或難以理解,人們可能會排斥甚至恐懼它。人機互動的自然語言處理、表情模擬與情感識別技術仍有待成熟。
第四,成本高與普及率低。雖然技術在進步,但高性能機器人的成本仍然高昂,一臺工業協作機器人或高階陪伴型機器人可能動輒數十萬甚至百萬臺幣。這讓一般家庭或中小企業難以普及使用。
最後是法律與倫理規範的缺失。機器人若發生意外責任歸屬不清;在照護場景中,是否有權做醫療決策?是否可能侵犯隱私?這些法律與道德問題尚未建立完整框架,也阻礙了其全面推行。
克服上述難點
面對這些挑戰,全球學術界與產業界正積極投入以下方向的研究與應用創新。首先,推進通用人工智慧(AGI)與多模態學習。爲改善機器人的語意理解與應變能力,科學家正嘗試將語音、視覺、觸覺等多模態資訊整合至AI模型中,提升其「上下文理解」與「常識推理」能力,朝向類人學習邁進。
其次,強化機器人本體設計與軟體控制系統。新一代機器人正朝向「軟體機器人」(Soft Robotics)與「自適應控制系統」發展,提升動作的柔性與安全性。例如使用流體驅動裝置、肌電驅動材料等,可讓機器人進行更細膩且安全的互動。
第三,加強人機情感互動與社會適應性訓練。爲提升人類的接受度,研究者設計能模擬人類表情、聲調與語境的溝通模組,並透過大數據訓練機器人學習「社交禮儀」。讓人機互動更具情感連結,例如日本的Lovot與Paro便以擬人化外型與溫暖反應贏得使用者喜愛。
第四,降低生產成本並推動模組化設計。隨着晶片、感測器與馬達等元件的量產化與價格下滑,機器人整體成本逐漸下降。此外,模組化設計讓開發商可以根據使用場景自由組裝機器人,有效降低開發門檻與維護成本。
最後是建立法律制度與道德準則。包括歐盟、日本、美國等多國已着手製定「機器人倫理法規」,確保人機關係的合法性與正當性。聯合國與IEEE也針對AI倫理、安全設計、隱私保護與責任界定提出建議,以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結論與展望
機器人的發展正站在歷史的轉折點,從單一任務的執行者轉變爲人類生活的協作夥伴。隨着技術日漸成熟,我們可預見未來二十年內,機器人將如同今日的智慧手機般普及於每一個家庭、工廠與公共空間中,成爲生活、工作與照護的一部分。
然而,這場「機器人革命」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牽涉到社會制度、教育體系、倫理觀念與人類自身角色的再定義。人類必須學會與機器人共處,並重新思考何謂「人類工作」的價值。
面對這個新時代,我們應該以開放、審慎且富有遠見的態度迎接挑戰。唯有如此,機器人技術才能真正爲人類創造一個更安全、更便利、更有尊嚴的未來。
▼ 這場「機器人革命」,人類必須學會與機器人共處,並重新思考何謂「人類工作」的價值。(圖/記者任以芳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