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怒症」害三峽翁奪3命?精神科醫:別把修養差當病

醫師李俊宏不認同「路怒症」這個說法,認爲這是將社會行爲病理化的現象。(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三峽車禍肇事的78歲余姓男子,被前同事爆料有「路怒症」,稱他一握方向盤就像變了個人,但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不認同「路怒症」這個說法,認爲這是將社會行爲病理化,強調攻擊性駕駛並非一時情緒失控所致,而是性格與心理機制在特定情境下的反應,直言「修養差就是修養差」。

李俊宏昨(20)日在臉書表示,所謂「路怒」是指一個人在駕駛時遭遇交通狀況,會突然暴怒、失控,如同「綠巨人浩克」般引發事故,但他不認同「路怒症」這個名詞,認爲這是將社會行爲病理化。

李俊宏指出,人的行爲若牽涉到防衛機轉與性格,通常具備一定脈絡與一致性,攻擊性駕駛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心理狀態在特定情境中被激發的結果,類似「恐怖情人」的偏執行爲,是源於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而非單純的感情問題。

李俊宏強調,那些會逼車、車上放球棒的人,其實在其他社會情境中也可能表現出問題,只是在駕駛情境中更明顯,因此「路怒症」從未被納入精神科正式診斷,將這類行爲病理化,會模糊個人責任。

李俊宏舉例,美國各地充斥着「路怒治療」的廣告,但目前無論是在現象研究或治療成效上,都缺乏足夠且堅實的科學依據。

李俊宏直言「修養差就是修養差」,雖然創造新名詞有助於理解現象,但也容易導致責任轉移,根據目前有限的研究,路怒與其他憤怒行爲類似,常與性別(多爲男性)、藥酒成癮、荷爾蒙變化、認知缺陷及創傷史等因素相關,而隨着年齡增長、衝動控制能力提升,發生的機率也會相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