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光劇團宣佈進入全面轉型!吳念真認了:年輕觀衆失去共鳴

綠光創藝進行劇場產業鏈整合。(綠光創藝提供)

綠光劇團從 1994 年創立至今,已在臺灣劇場深耕30餘年,創作逾50出舞臺劇、累積近千場演出,3年前正式轉型爲「綠光創藝股份有限公司」,目標從單一劇團製作單位,進化爲橫跨創作、投資出品、品牌經營與整合的平臺型文化公司。綠光創藝6日正式宣佈進入全面轉型的新階段,期盼這份累積30年的創作能量,爲劇場產業帶來實質助力。

綠光從《人間條件》系列建立全民熟悉的舞臺語言,到《臺灣文學劇場》、《世界文學劇場》讓在地與國際經典登上劇場,形塑了「一年一度進劇場」的文化儀式感,更爲臺灣劇場建立了長線演出的可能。2025 年下半年起,綠光創藝將推出三大戲劇計劃,包括綠光劇團《八月,在我家》、嚎哮排演《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以及 C MUSICAL 的音樂劇作品《小王子》、《My Bucket List》、《砰——》,皆由綠光創藝擔任出品單位。同時也積極引進韓國 Top 10 音樂劇內容,試圖建立從內容製作、觀衆經營到平臺整合的完整生態鏈。

綠光創藝進行劇場產業鏈整合。(綠光創藝提供)

導演吳念真在記者會上坦言,自己熟悉的語言與價值觀,對年輕觀衆而言已逐漸失去共鳴;創作者的責任,是讓新觀衆有被理解與被滿足的空間,與其讓優秀劇本半途而廢,不如主動投入資源,扶植年輕團隊與新作品,「觀衆不進劇場,是內容沒打中他們。讓資源和年輕創作者一起進,一起創造新的面貌,是我們該做的事。」

導演吳念真感慨自己熟悉的語言與價值觀,對年輕人已經逐漸失去共鳴。(綠光創藝提供)

綠光創藝董事雷輝指出,未來劇場發展必須拓展分衆市場,開發「沒看過綠光、甚至不喜歡綠光」的觀衆。他強調,這不是否定原有觀衆,而是爲了讓劇場長遠發展必須打開更多元的觀衆輪廓。因此,綠光選擇投入新團隊、併購劇團、發展原創內容。他以《人間條件》爲例表示:「好的戲應該有百場以上的潛力。」未來合作對象也需具備長線巡演的能力,才能在藝術與市場之間取得平衡。

綠光創藝內容開發總監吳定謙表示,臺灣劇場中有太多優秀作品僅短暫演出便匆匆落幕,令人惋惜,因此綠光創藝希望透過資源與制度支持,讓這些作品有再次被看見的機會。他將內容開發比喻爲「養小孩」的過程,強調創作者需要的不是控制,而是長期的陪伴與支持。綠光創藝將持續與小說家、音樂劇創作者等合作,開發具多元風格的文本,也從 DEF 平臺挖掘潛力劇作。同時,團隊也放眼亞洲,希望未來透過 C MUSICAL 的能量,讓臺灣原創作品有機會輸出到日、韓、東南亞,爲劇場創作拓展更多可能。

C MUSICAL 藝術總監張芯慈也表示,C MUSICAL 成立 11 年來一直以有限資源推動臺韓音樂劇的演出,這次與綠光合作,是第一次感受到「有了夥伴、有了靠山」。她期盼未來音樂劇能像在韓國一樣,成爲觀衆生活的一部分,也希望不只引進韓國內容,更能將臺灣原創音樂劇輸出至亞洲,實現文化雙向交流。

另一檔由嚎哮排演創作的《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則是代表着臺灣父子的作品,承載着創作者世代在親情與創作之間的矛盾與共感。他們感性表示,原以爲這齣戲演完就此落幕,沒想到綠光的加入,讓作品得以重生、再度發光,這份支持對他們來說不只是資源,更是創作的最大鼓勵。

如同綠光創藝王芝方總理經所言,綠光與創作團隊的合作從來不只是出資關係,而是整合製作、行銷、觀衆資源的「平臺式支持」。在當前數位行銷成本高、觀衆難以觸及的劇場環境中,綠光期望成爲團隊之間的「搭橋者」,透過資源共享與活動整合,讓好作品能持續被看見與放大。同時也強調,未來合作將根據作品狀態進行彈性配置與階段性支持,協助創作者邁向長線演出與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產業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