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光劇團轉型「文化內容平臺」!嚎哮排演、C MUSICAL小王子加入
▲綠光創藝將轉型爲「文化內容平臺」,橫跨「創作、投資出品、品牌經營與整合」。(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綠光劇團從1994年創立至今31年,招牌國民劇《人間條件》系列陪伴人們長達25年,董事長吳念真近來感嘆自己「真的老了」,如今與董事雷輝共同宣佈,綠光創藝將轉型爲「文化內容平臺」,橫跨「創作、投資出品、品牌經營與整合」,包括深受Z世代年輕人喜愛的「嚎哮排演」、以《小王子》音樂劇在臺吸粉無數的C MUSICAL,都加入「綠光大家庭」。
綠光劇團20多年前開始,以《人間條件》系列吸引大批粉絲,疫情發生後,4年前轉型爲「綠光創藝股份有限公司」,致力讓表演藝術產業化、劇團永續。吳念真以「經營上市公司」的程度在治理,但今年73歲的他也感嘆「自己真的老了」,一直希望能跟更多觀衆連結,卻有感單靠自己做不到。
吳念真說,希望做出讓年輕人願意走進劇場看的戲,但他也寫不出這些劇本,因爲「不瞭解現在年輕人的生活」,自己的兒子也已經40歲是個中年人了。因此他決定,將綠光的資源與年輕人分享,跟更多年輕的創作者一起,做出新面貌。
綠光創藝董事雷輝也說,這是一個不容易的決定,他知道雖然很多人喜歡《人間條件》,卻也有很多人不看,也不走進劇場。他體悟到「觀衆不進劇場,不是觀衆的問題,是劇場的問題」,綠光必須分衆,把那些「不喜歡人間條件的觀衆找回來」。
吳念真、雷輝等人在6日正式宣告,綠光創藝全面企業轉型,從單一劇團,進化爲橫跨「創作、投資出品、品牌經營與整合」的文化內容平臺。
2025年下半年起,將推出三大戲劇計劃,包括綠光劇團《八月,在我家》、嚎哮排演《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還有C MUSICAL 作品《小王子》、《My Bucket List》、《砰——》,皆由綠光創藝擔任出品單位。同時也積極引進韓國TOP10的音樂劇,企圖建立從「內容製作」到「觀衆經營」的完整生態鏈。
▼C MUSICAL 作品《小王子》、《My Bucket List》、《砰——》,皆由綠光創藝擔任出品單位。(圖/綠光創藝提供)
●「嚎哮排演」加入綠光
綠光內容開發總監吳定謙分享,臺灣很多優秀的劇作、原創內容都非常好,卻面臨行銷資源不足,導致檔期少,相當可惜。認識「嚎哮排演」是在去年,看到他們的作品幽默好笑,吸引很多Z世代年輕人。
吳定謙說,雖然自覺「綠光不像嚎哮那麼懂搞笑」,一度也自我懷疑「能給對方什麼幫助嗎?」,但看見嚎哮作品背後的精神,是對臺灣土地的愛,便意識到,如果雙方都有這份對土地的情感,那就能一起努力看看。
綠光創藝投資「嚎哮排演」製作《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不僅看重劇目的藝術價值,更希望提供創作者穩定的行銷、經濟支持,讓優秀作品能突破臺灣劇場長期以來的分衆困境,被更多觀衆看見。
嚎哮排演團長黃建豪說,嚎哮從2011年走到今天也近15年,當初是在大學爲了修學分,才做一齣戲,沒想過有一天會在這裡,跟「教科書上纔看得到」的劇團合作,受到照顧,還笑說把綠光當成爸爸媽媽,「希望我們想要的,爸媽都能給;我們沒想到的,爸媽也能給」。
●最多韓國授權音樂劇C MUSICAL加入
另外,從韓國引進多項授權音樂劇的品牌C MUSICAL,尤其以《小王子》在臺吸引衆多親子族羣粉絲,也將加入綠光大家庭。藝術總監張芯慈期待,加入綠光後能獲得更穩定的行銷、製作經費支援,由於在韓國「看音樂劇」已經融入很多人的生活休閒,她期望在臺灣也能實現。
綠光投資C MUSICAL,除了希望擴大既有的表演能量,也着眼於劇場產業化的長遠發展,透過C MUSICAL引進國際音樂劇的製作流程、商業邏輯,綠光創藝將引入更有效率的系統,從開發、觀衆經營到市場操作,改善資源分散的現況,讓劇團成爲可持續的文化內容產業。
綠光創藝也計劃,持續挖掘具潛力的新團隊與劇目,打造具有市場影響力、再製潛力的劇場作品。讓舞臺劇不只是一次性的演出,而是成爲可延伸、可跨媒介發展的文化內容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