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固態電池技術突破 鋰資源將爆激烈爭奪戰
隨着固態電池技術持續突破,原材料的爭奪戰或將到來。固態電池市場的發展本身就將推高碳酸鋰的整體需求,而未來的技術迭代,更可能引發車企與電池廠對有「白色石油」之稱的鋰資源進行激烈爭奪。
分析認爲,固態電池技術若實現大規模商業化,將推動鋰整體需求上升。同時,電池回收技術的進步將促進鋰資源的循環利用,形成對原生鋰的補充。
21世紀經濟報導引述鋰電行業分析人士指出,在當前技術條件下,1Gwh鋰磷硫氯全固態電池約消耗硫化物電解質500至550噸,折算成碳酸鋰需求約爲322至353噸,相當於原先液態電解質對碳酸鋰需求的十倍左右。
截至目前,衆多車企和電池企業(如寧德時代、比亞迪、豐田、松下、三星SDI、LG等)都在佈局推進全固態電池硫化物技術路線,多數企業集中在2027-2028年裝車,2030年後量產。
安徽大學大數據學院執行院長金虎林指出,液態鋰電池仍是絕對主流,佔據全球動力電池95%以上,預計未來五至十年內仍將主導市場。對於固態鋰電池的規模化應用節點,金虎林認爲,其仍需突破材料、技術製程、介面三大核心難題,預計2030年後纔有望逐步實現規模化落地。
2025年上半年大陸鋰電池出貨量達776GWh,年增68%,其中儲能電池增速高達128%,意味着鋰產業鏈下游需求旺盛。與此同時,儲能市場相關政策的發佈、固態電池逐步進入產業化時代,引發市場對碳酸鋰需求增長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