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固態電池」研發進度狂飆 拼接棒液態鋰電池制霸新能源市場
▲2025上海工博會展出的各種固態電池原材料。(圖/CFP,下同)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隨着傳統鋰電池性能逼近極限,固態電池成爲新能源車產業的新戰場。從寧德時代到比亞迪、從奇瑞到吉利,大陸車企與電池巨頭正全力衝刺技術突破。2025年被視爲固態電池的「臨界之年」,但在高成本與量產瓶頸尚未完全解決的情況下,這場「新電池革命」仍面臨現實挑戰。
《時代週報》報導, 新能源汽車一路狂奔,動力電池是「心臟」。當傳統鋰電池逼近性能天花板,全行業的眼光都投向了固態電池。而進入2025年,它的發展彷彿被按下了「快進鍵」。2024年底,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就已經將固態電池列爲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趨勢之一。
張永偉表示,全固態電池正處於核心技術突破與驗證階段,未來2至3年有望實現小規模上車,「整車廠已經開始投資固態電池,傳統電池企業不會放棄,新勢力也希望藉此重塑產業格局。」
大陸各大企業目前紛紛加碼固態技術佈局,寧德時代主攻硫化物路線,研發團隊已超過千人;太藍新能源提出「4321」減材理念;國軒高科的全固態金石電池已進入中試階段,並設計2GWh量產線;容百科技聚焦硫化物與鹵化物技術,首代正極材料進入噸級驗證期。
大陸科研團隊10月初攻克全固態金屬鋰電池的關鍵難題,電池能量密度提升,使續航從500公里一舉突破至1000公里。業界預估,2027年全固態電池可望上車應用,2030年實現量產化。
然而,固態電池距離真正商用仍有多重挑戰,除技術細節尚待優化外,高昂成本更是最大瓶頸。貝特瑞研究院項目負責人楊成林指出,全固態電芯成本達5元/Wh,是液態鋰電池的約10倍。「以一輛80kWh電池包計算,僅電芯成本就要40萬元(人民幣,下同),而傳統液態電池僅需約4萬。」
蜂巢能源董事長楊紅新也坦言,全固態電池雖潛力巨大,但材料、工藝與產業鏈成熟度不足,「量產仍需時間與耐心」。
此外,全固態電池的運行環境要求極高。由於採用固態電解質(如硫化物、氧化物等),離子傳導效率仰賴電極與電解質的緊密接觸,必須維持兆帕級壓力。這種高壓條件,使其製造與應用門檻遠高於現有鋰電池。
▲寧德時代曾毓羣。(圖/寧德時代官網)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曾直言,不少企業「過度吹噓固態電池的成熟度」,誤導市場預期,「從實驗室到量產至少要8至10年。」
曾毓羣指出,目前市面所稱的「固態電池」多爲半固態或準固態產品,「仍含有部分液態電解質,與真正的全固態電池差別極大。」
儘管如此,固態電池仍被視爲新能源產業下一個「顛覆者」,從上游材料到下游整車,大陸企業正以不同技術路線搶佔先機。正如一位業內專家所言,「固態電池不是夢想,而是時間與成本的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