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電動車去年海外投資首超本土 專家示警潛在風險

面對境內市場飽和與更高收益,大陸電動車產業去年海外投資首度超過本土。(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大陸電車供應鏈企業去年海外投資約160億美元,略高於國內150億美元的投資額,打破之前多年約80%投資集中在大陸境內的格局。報告分析認爲,這反映了大陸市場的飽和,以及車企希望藉由國際化以獲取更高回報。

根據美國研究機構榮鼎諮詢的報告指出,大陸市場的產能過剩和曠日持久的價格戰,嚴重擠壓從上游到下游整個產業鏈的利潤空間。同時爲規避關稅,以及響應海外客戶對本地化生產的要求,在海外建廠已成爲大陸車企的戰略選擇。

榮鼎集團高級研究分析師Armand Meyer表示,海外投資超過大陸國內投資,反映大陸市場已經飽和,以及海外擴張獲得更高回報的戰略吸引力。

該報告進一步指出,約3/4的海外投資來自動力電池製造商,主要是應對高昂運輸成本和本地化供應需求。例如全球最大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6月曾表示,隨着國內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威脅到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要將海外擴張列爲第一優先。其他如遠景能源、國軒高科等主要電池生產商,也都紛紛追隨大客戶的腳步,在海外佈局。

作爲大陸銷量最高的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已在巴西和泰國建有工廠,並計劃在土耳其和印尼建設新設施。奇瑞汽車也承諾投資10億美元,在土耳其建立一座電動汽車工廠。

但報告也指出,雖然海外擴張前景誘人,海外項目也普遍存在成本更高、建設週期更長、監管和政治風險更大等問題。舉例來說,在大陸的電池工廠,通常宣佈後的3到12個月內,可開工建設,而海外就需時10到24個月。部份項目甚至因外部風險而被迫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