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青睞海外投資 專家曝「滿手美元資產的最大風險」
▲今年臺幣升值,許多人將資產重押美元。(圖/記者湯興漢攝)
文/玩股小博士
今年臺幣大幅走升,把許多「人住臺灣、錢全在海外」的投資人推到風口浪尖:日常開銷仍用臺幣、卻把資產與匯率風險全押美元;正解不是盲目出海,而是先把臺灣基本盤(長期股市+自住房)打好,再用多出的現金流去配置海外,否則一回臺就吃匯損與高昂換匯成本...
今年以來,新臺幣一路強勢升值,不少投資人看着自己的海外帳戶數字,心裡卻沒有半點喜悅。
原因很簡單,過去幾年投資美股、持有美元資產的人,帳面都賺到不少錢,只不過遇到用錢時機,就需要把這些美元換回臺灣,在前幾年新臺幣很弱的時候,當然是賺價差又贏了匯率,不過今年完全不同,新臺幣弱的時候怎麼贏,轉強就會怎麼輸,由於新臺幣暴漲的緣故,如果要把錢轉回臺灣,同時要承擔帳面虧損以及匯損,再加上臺灣、美國市場高度連動,所以資產也會出現骨牌效應,也就是臺灣缺錢代表有狀況,但美國投資部位也不一定好到哪去,這也讓不少臺灣人學到寶貴的一課,明明住臺灣卻全押美元資產,產生資產的最大風險。
回到投資的底層邏輯,應該是讓生活更好,讓資產在風險可控下持續累積,甚至在面對不確定時能提供安全感,而不是出了狀況時,反而讓生活變得更困難。說白了,如果你平時臺幣收入已經不夠支應日常開銷,卻還把所有積蓄放到海外資產上,一旦遇到臺幣升值的週期,反而會讓生活壓力倍增,而且這都是必然發生的情況,原因是美元轉弱通常代表經濟不振,股市也不會太好,這也會連動臺灣經濟受到影響,所以牽一髮而動全身。
因此最理想的方式,應該是投資配置要與日常開銷的貨幣保持一致,否則「幣別錯配」就會變成隱藏在資產報酬背後的最大殺手。真正聰明的做法,應該是先在臺灣建立基本盤,例如長期投入股市、累積在地標的,或者準備一筆隨時可動用的臺幣緊急金。如此一來,不論匯率怎麼變,至少生活可以維持安穩,投資才能發揮「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成爲壓垮生活的最後一根稻草,或者直接聽信媒體或網友的說法,因爲他們只是無腦覺得美股最強,可以贏得最大的價差,但實際上反而忽略臺灣在地的優勢,更何況臺股屢創新高,績效也不輸給美股太多。
自住房的保障:爲什麼臺灣資產是生活基石
再談回到投資的基礎,在食衣住行育樂中,最能直接感受到的就是「住」。因爲臺灣是一個熱錢流竄的市場,加上每年外銷電子產品到美國,賺到滿手的美金,因此全球資金流只要流向亞洲,臺灣往往有大筆資金涌入,股市和房市也容易被推到新高,人家談的就不是本益比還是合理價,而是靠資產賺資產。對於住在臺灣的人來說,如果缺乏一間屬於自己的自住房,最大的風險就是居住成本被動墊高,有看到輝達、AMD、谷歌來臺轉投資吧?大企業出手也沒在看你房市如何,都是全現金買房,甚至帶動當地薪資水準上漲,進而導致房價、物價持續通膨。換句話來說,當熱錢持續涌入,房價受到一波波熱錢涌入而創高,租金當然也跟着水漲船高,結果就是每月收入的更大比例要拿來支付房租,生活品質反而下降,這也是爲什麼在地有錢人幾乎都會優先在臺灣置產,甚至持續買進也不賣掉任何房產,因爲不僅是投資,更是維持生活最基本的保障。
有鑑於上述的論點,在臺灣擁有一間自住房,這就不只是情感上的安定,更是財務上的穩定度。因爲自住房能夠直接鎖定居住成本,讓你不用擔心未來資金面寬鬆而帶動房價持續飆漲,租金持續被調高,更重要的是,房地產長期下來往往能抗通膨,當物價不斷上升,自住房會隨着房市的普遍上揚而保值,甚至增值,所以租客跟自住客面臨房價通膨,租客當然是受害者,而自住客(也包含投資客)則是長期受惠者,更不要提一些黃金蛋黃區,你沒有買房也卡不到明星學區的就讀名額。
所以如果資產全部放在海外市場,雖然帳面上看起來報酬率不錯,但實際生活卻被高房價與高租金壓得喘不過氣,這樣投資就失去了本來應有的意義,所以對大多數臺灣人來說,擁有自住房加上在地投資,也不只是資產配置的選擇,而是避免生活陷入惡性循環的關鍵。
學習有錢人的配置:資產累積爲主、境外慢慢擴張佈局
對一般人來說,想投資海外市場並不是錯誤,但重點是順序,如果國內資產基礎還不穩定,把錢全數換成美元,這種時候,除非你確定移民到美元貨幣國家,否則就有高機率在臺灣生活最需要錢的時候,被迫低價變現,甚至無法在臺灣做一些投資,國內金融機構也會看不起你,因爲他們只認定臺灣發行的金融商品以及房地產,想借錢或質押?抱歉海外資產就是不可能。相反的,如果你已經在臺灣有自住房,再透過臺股、ETF或穩定標的建立現金流,能讓投資收益逐漸逼近一整年的薪水,那麼即便發生失業、突發醫療或家庭支出等狀況,也不會因爲缺錢而手忙腳亂,而且海外資產還能長期投資,不需要砍在阿呆股,這樣的安全感,纔是投資能真正帶來的最大價值。
投資要讓生活無虞,纔有真正的歸屬安全感
今年新臺幣的大幅升值,狠狠敲醒了許多把資產全押在美元的投資人,過去買美債的專家或機構總是信誓旦旦,說一定會漲,或者是降息一定會反彈,不過也在這幾年紛紛認錯,或者陸續瓦解。人住在臺灣,生活開銷以臺幣計價,卻把錢全部放在海外,當資金需要回流時,不僅要吞下匯損,還得承擔高額匯兌成本,這與投資的初衷背道而馳。真正聰明的投資,應該是先顧好自己腳下的土地,確保臺幣資產能支應日常所需,擁有自住房、穩定的股息與現金流,讓生活無後顧之憂。
再說一個最現實的情況,現在臺灣要買房,貸款想要拼八成,在央行管制政策以及房貸水位管控的情況下,只靠薪資穩定的條件,你可能遭受銀行放款部門的「謹慎管制」,人家會認列臺灣股息收入以及股票資產,而且資金不夠還可以用臺股質押週轉,但如果只有海外股票呢?很抱歉,銀行一律不理你,沒報稅的股息收入,很抱歉,就算你有輝達或波克夏也是一樣當作沒看到,甚至害怕你都是海外不穩定的資產,可以貸款的成數還會變少,爲了頭期款,是不是就只能低點砍美股部位再匯回臺灣?所以這就要回到源頭檢討了,爲什麼你住在臺灣,卻不投資臺灣的股房資產?
本文由玩股網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