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靚:量化生命,AI+長壽科技助力百歲時代 | 鈦資本醫療健康組
AI技術的出現帶來了諸多機遇,尤其是在生物科學領域,其應用歷史已較爲悠久。從阿爾法狗擊敗李世石引發視頻識別熱潮,到阿爾法摺疊破解蛋白質結構,再到2022年ChatGPT和DeepSeek的發展,AI被廣泛視爲提升效率的工具。然而,其在生物科學領域的應用更爲深遠,尤其是在推動人類健康和長壽方面。
最近,鈦資本邀請華大創新CEO劉靚博士進行分享,他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高級工商管理碩士、麻省理工學院(MIT)工學博士及博士後研究員,兼具頂尖學術背景與15年科技產業實戰經驗,在MIT領導智慧城市科研項目(總額5000萬美元),歸國後主導常州高新區180億產值園區運營併發起35億元投資基金,參股新浪微博基金;曾任上海國盛集團投資總監,操盤多家上市公司資本運作。創業領域覆蓋華大集團雙創平臺“藍色彩虹”、風險投資基金“奇蹟之光”及寵物板塊。現任南山政協委員、福布斯專欄作家,以“科技產業化先鋒”身份持續推動創新與投資融合。主題是:量化生命,長壽科技+AI助力百歲時代。主持人是鈦資本董事總經理方昕,她是浙江大學經濟學博士,公衆號“芳博士”原創作者,主管政府、企業生態圈合作業務,同時專注生物製造、醫療健康等方向,曾任職於廈門市發改委,目前任多個地方政府、科創企業長期諮詢顧問。以下爲分享內容:
01
人類對長壽和抗衰的研究存在多種觀點,但目標一致:希望人們能健康活到100歲。目前,日本的平均壽命較高,女性爲87歲,男性爲81歲,而中國平均壽命約爲74歲。回顧歷史,1900年美國平均壽命不足50歲,到二戰結束時提升至70歲左右,這一進步主要歸功於公共衛生技術的發展,降低了大型傳染病和致命疾病的死亡率。
自1950年後,人類壽命延長面臨的挑戰轉向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和退行性神經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這些慢性病是當前影響人類壽命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男性健康壽命與平均壽命之間存在約8.8歲的差距,女性則更大,約爲12歲。這意味着許多人晚年生活在慢性病的困擾中。因此,目標是降低這些疾病的發病率,減少其在壽命中所佔比例。
國外將這一目標稱爲醫學3.0,而在中國則稱爲“治未病”,即在疾病發生之前或早期階段進行干預。這一理念源自《黃帝內經》,強調預防優於治療。系統生物學是當前流行的概念,它從系統角度研究生物體,包括人類。與以往按器官劃分的醫學2.0不同,醫學3.0更注重整體和預防。
02 醫學3.0:積極主動地對待健康
醫學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醫學1.0以觀察和假設爲主,類似於科學發現的過程。醫學2.0是當前主流的循證醫學,依賴臨牀證據和器官層面的治療。儘管在精準醫學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未完全實現精準化。醫學3.0的目標是以預防爲主,類似於中醫的“治未病”。以扁鵲三兄弟爲例,扁鵲以治療重大疾病聞名,但他的兄弟們通過簡單方法在疾病發生前就進行干預,防患於未然。
早期發現和干預慢性病不僅能延長健康壽命,還能降低醫療成本。例如,腫瘤的放療、化療、重離子治療、細胞療法和基因療法等費用高昂,通常至少需要幾十萬。如果能在早期發現並干預,不僅能降低個人醫療支出,還能顯著延長健康壽命。
從數據來看,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在二戰前約爲47歲,戰後提升至近70歲。目前,美國人的平均壽命與中國人相近,不到80歲。醫學3.0的目標是讓健康壽命與壽命重疊,希望人們能健康活到90歲甚至100歲。研究表明,長壽的基因因素僅佔15%,而85%取決於後天的生活習慣。雖然目前全球平均壽命尚未達到90歲,但未來十年或二十年有望突破這一目標。
醫學3.0的核心是通過早期篩查和干預慢性病,延長健康壽命至90歲至100歲。這需要從醫學1.0和2.0的模式轉變,後者缺乏科學觀測工具,目標是延緩死亡而非延長健康壽命。醫學3.0則希望通過連續的健康數據監測和干預,讓每個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
03 衰老標記物的發現與分類
近年來,隨着科技的進步,尤其是AI技術的應用,人類對衰老和長壽的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衰老和長壽的定義和機制一直是科學界研究的熱點。2013年,西班牙學者聯合全球科學家首次提出了衰老的九個標記物,這些標記物被認爲是衰老的信號。到2023年,這些標記物更新爲12個,而在2025年4月,《細胞》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關於精準老年科學的文章進一步將衰老標記物擴展到14個。這些標記物包括基因組不穩定、端粒縮短、表觀遺傳改變、蛋白質穩態失衡、自噬功能障礙等,它們從不同角度揭示了衰老的複雜機制。
04
2、端粒縮短端粒是染色體的保護套,其縮短會導致心臟病、免疫力下降和皮膚老化。保持端粒健康的方法包括規律運動、控制壓力和保證充足睡眠。這些生活方式的調整有助於延緩端粒縮短,從而減少衰老相關疾病的發生。
3、表觀遺傳改變表觀遺傳改變涉及基因表達的調控,而非基因序列本身的變化。這種改變可能導致慢性病和癌症風險上升。干預手段包括均衡飲食、遠離環境污染和保持良好的晝夜節律。中醫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強調了晝夜節律對健康的重要性。
4、蛋白質穩態失衡蛋白質穩態是指蛋白質的合成、摺疊和降解之間的平衡。當這一平衡被打破時,會導致蛋白質垃圾堆積,進而引發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干預手段包括攝入高質量蛋白質(如雞蛋、白肉、紅肉)和補充抗氧化劑。抗氧化劑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減少蛋白質損傷。
5、自噬功能障礙自噬是細胞清除損傷或多餘組分的過程。自噬功能障礙會導致肌肉萎縮和免疫系統問題。干預手段包括間歇性斷食(如16:8斷食法)和適度運動。這些方法可以激發細胞自噬功能,幫助清除衰老細胞,從而延緩衰老。
6、營養感知失調營養感知失調是指人體對攝入能量的感知出現偏差,類似於汽車的油表失靈。這種失調與糖尿病和肥胖密切相關。例如,攝入相同量的糖分,通過新鮮水果攝入的糖分更易被身體代謝,而通過碳酸飲料攝入的糖分則更容易在腹部脂肪中積累。這種積累會導致肥胖和糖尿病。干預手段包括控制糖分攝入、增加植物性飲食、避免超加工食品。
7、線粒體功能障礙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其功能障礙會導致能量代謝下降,表現爲慢性疲勞、心臟病和肌肉無力。干預手段包括規律運動、攝入富含輔酶Q10和維生素B族的食物,以提高能量代謝水平。此外,線粒體功能障礙也可通過生物標記物檢測來評估。
8、細胞衰老細胞衰老是指細胞失去功能但不死亡,類似於“殭屍細胞”。這些細胞會積累並引發炎症,導致關節炎、心血管疾病和組織修復功能下降。干預手段包括充足的休息、睡眠、壓力管理和良好的社交互動。硅谷的一家公司通過檢測300多個生物標記物來評估細胞衰老,並進行個性化干預。
9、幹細胞功能下降幹細胞是修復和再生的關鍵細胞,其功能下降會導致傷口癒合緩慢和器官功能下降。干預手段包括提高睡眠質量、補充營養支持幹細胞修復。然而,目前大多數幹細胞治療尚未經過嚴格的臨牀驗證,市場上的相關產品良莠不齊。
10、細胞間通信改變細胞間通信的改變會導致免疫和內分泌系統失衡。干預手段包括增強免疫力、規律運動、營養支持和充足睡眠。此外,減少高糖飲食和增加抗炎食物(如深色蔬菜和深海魚)也有助於改善細胞間通信。
11、腸道菌羣失調腸道菌羣被稱爲“第二大腦”,其平衡被打破會導致消化系統問題、免疫失調和情緒變化。干預手段包括攝入益生菌、食用發酵食品(如酸奶)和增加膳食纖維攝入。目前,相關研究較多,但大多數產品仍以保健品形式存在,臨牀驗證較少。
12、細胞外基質改變細胞外基質的改變會導致皮膚皺紋、關節僵硬和血管堵塞。干預手段包括適當攝入膠原蛋白和維生素C,以維持細胞外基質的健康。此外,根據個人檢測數據進行個性化干預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13、心理社會孤立心理社會孤立是指缺乏社交互動,這會加速衰老,導致抑鬱情緒和免疫力下降。干預手段包括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如聚會、打牌、舞蹈、書法和旅遊等。研究表明,社交互動對心理健康和壽命有顯著影響。
14、慢性炎症
長期低度發炎,消防警報經常誤報但不關,導致心臟病、關節炎、認知功能下降,等等,需要減少高糖飲食、增加抗炎食物(如深色蔬菜、深海魚)。
儘管衰老的機制複雜多樣,但科學家們已經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例如,美國的阿塔健康研究計劃資助了5200萬美元,用於對5000名50歲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長期追蹤研究。研究內容包括全基因組測序、血液標記物檢測和可穿戴設備監測。通過AI技術處理海量數據,科學家們希望實現精準檢測和個性化干預。
目前,抗衰老市場存在諸多挑戰。許多抗衰老產品和療法尚未經過嚴格的臨牀驗證,市場上的產品良莠不齊。例如,幹細胞治療雖然被廣泛宣傳,但大多數產品缺乏臨牀數據支持。此外,消費者對衰老信號的瞭解有限,許多幹預手段尚未普及。
隨着AI和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未來有望實現個性化的抗衰老幹預。通過檢測生物標記物和分析海量數據,科學家們可以爲每個人制定精準的抗衰老方案。此外,加強市場監管和消費者教育也是未來的重要方向,以確保抗衰老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總之,衰老是一個複雜的生物學過程,涉及多個信號和機制。通過科學的干預手段和生活方式的調整,人類有望延緩衰老,提高健康壽命。未來,隨着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規範,抗衰老領域將迎來更大的突破。
05 衰老信號與相關疾病
衰老是一個複雜的生物學過程,涉及多個信號通路和機制。科學家們已經識別出14個與衰老相關的信號,這些信號不僅影響健康,還與多種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以下是衰老信號與常見疾病之間的關係及其干預手段:
1、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發病與多個衰老信號相關。例如,線粒體功能障礙會導致能量代謝下降,進而影響心臟功能;細胞外基質的改變會導致血管彈性下降,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細胞衰老會引發慢性炎症,進一步加重心血管疾病。干預手段包括規律運動、均衡飲食、補充輔酶Q10和維生素B族等。
2、腫瘤腫瘤的發生與基因組不穩定、蛋白質穩態失衡和慢性炎症密切相關。基因組不穩定會導致DNA複製錯誤,進而引發基因突變和腫瘤;蛋白質穩態失衡會導致蛋白質垃圾堆積,影響細胞功能;慢性炎症會促進腫瘤細胞的生長和擴散。干預手段包括避免環境污染和輻射、攝入高質量蛋白質、補充抗氧化劑等。
3、退行性神經疾病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退行性神經疾病在45歲以上人羣中發病率較高。這些疾病與蛋白質穩態失衡、線粒體功能障礙和慢性炎症密切相關。蛋白質穩態失衡會導致神經元內的蛋白質垃圾堆積,影響神經元功能;線粒體功能障礙會導致能量代謝下降,影響神經元的正常工作;慢性炎症會進一步加重神經損傷。干預手段包括規律運動、充足睡眠、補充輔酶Q10和維生素B族等。
4、代謝紊亂代謝紊亂與糖尿病密切相關,主要表現爲胰島素信號通路異常和慢性炎症。胰島素信號通路異常會導致血糖調節失衡,引發糖尿病;慢性炎症會進一步加重胰島素抵抗。干預手段包括控制糖分攝入、增加植物性飲食、避免超加工食品、規律運動等。
5、肌肉減少症和骨質疏鬆肌肉減少症和骨質疏鬆是老年人常見的問題,會導致跌倒和骨折,進而影響壽命。肌肉減少症與營養感知失調、線粒體功能障礙和細胞衰老密切相關;骨質疏鬆與缺乏陽光和運動有關。干預手段包括增加蛋白質攝入、補充維生素D和鈣、規律運動等。
6、呼吸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與慢性炎症和細胞外基質改變密切相關。慢性炎症會導致呼吸道炎症反應,影響呼吸功能;細胞外基質改變會導致肺組織彈性下降,影響肺功能。干預手段包括避免環境污染、規律運動、補充抗氧化劑等。
7、眼部疾病和皮膚衰老眼部疾病和皮膚衰老與細胞外基質改變密切相關。細胞外基質的改變會導致皮膚彈性下降,出現皺紋;眼部疾病與長期用眼過度和細胞外基質改變有關。干預手段包括適當攝入膠原蛋白和維生素C、減少電子設備使用時間等。
爲了延緩衰老和預防相關疾病,科學家們提出了多種干預手段。這些手段包括生活方式的調整、營養補充和藥物治療。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干預措施:
1、生活方式調整
規律運動:運動可以提高線粒體功能,增強肌肉力量,減少慢性炎症。
均衡飲食:增加植物性飲食,減少超加工食品和高糖飲料的攝入。
充足睡眠:睡眠有助於細胞修復和免疫系統功能。
減少壓力:通過冥想、瑜伽等方式減少心理壓力,有助於心理健康。
2、營養補充
輔酶Q10和維生素B族:有助於提高線粒體功能和能量代謝。
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維生素E和輔酶Q10,有助於清除自由基,減少蛋白質損傷。
膠原蛋白:有助於維持皮膚和關節的彈性。
益生菌和膳食纖維:有助於維持腸道菌羣平衡,改善消化系統功能。
3、藥物治療
抗炎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有助於減少慢性炎症。
胰島素增敏劑:如二甲雙胍,有助於改善胰島素信號通路。
抗氧化藥物:如NAD+補充劑,有助於提高細胞能量代謝。
隨着科技的進步,生命數字化正在成爲現實。通過連續監測生命體徵和生物標記物,科學家們可以更精準地評估健康狀況,並進行個性化干預。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應用:
1、連續血糖監測連續血糖監測(CGM)可以每15分鐘至半小時獲取一次血糖數據,有助於糖尿病患者的精準管理。
2、可穿戴設備智能手環和手錶可以監測心率、血氧、睡眠等指標,幫助用戶瞭解自身健康狀況。目前,消費電子類企業也在不斷開發新的功能,如華爲手錶和蘋果手錶。
3、基因檢測和腸道微生物檢測基因檢測和腸道微生物檢測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健康評估。例如,全基因組檢測可以揭示遺傳風險,腸道微生物檢測可以評估腸道健康狀況。
4、精準老年醫學精準老年醫學強調在疾病發生之前進行干預,通過檢測生物標記物和分析海量數據,制定個性化的抗衰老方案。例如,美國的阿塔健康研究計劃通過長期追蹤5000名50歲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試圖找到與衰老相關的標記物。
06
在健康管理領域,尤其是針對企業家羣體的調研中發現,許多人兩三年沒有進行體檢,導致其生命數據化程度極低。這種數據缺失使得精準干預變得困難,因爲無法衡量當前的生命特徵,就難以進行有效的干預。生命首先需要“可讀”,即可以通過數據衡量,才能“可寫”,即進行干預。如果無法衡量,干預只能是泛泛而談,無法精準到個人。
1、監管與市場現狀
目前,健康管理市場存在諸多挑戰,尤其是在監管方面。美國FDA對膳食補充劑的監管相對寬鬆,只要產品不在負面清單上即可上市。這導致全球膳食補充劑市場較爲混亂。在中國,監管則根據原材料的不同,將產品分爲保健品(藍帽子)、食品或藥品,監管要求差異較大。這種複雜的監管環境既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
2、中式養生與全球化趨勢
全球老齡化趨勢明顯,中國尤其突出,預計到2030年或2035年,65歲以上老人將達4億多人。這一趨勢帶來了諸多挑戰,但也爲健康管理行業帶來了機遇。中式養生作爲一種傳統方法,正在重新受到關注。例如,喝茶、鍼灸、艾灸等方法與《黃帝內經》的理念相關,雖然其分子層面的科學性尚未完全明確,但其系統性方法已被證明有效。現代科學正在探索這些傳統方法的作用機制,以期找到更多科學依據。
3、個性化干預的必要性
爲了實現精準健康管理,個性化干預至關重要。通過定期體檢(如每季度一次)和檢測生物標記物(如血液中的58個標記物),可以評估個人的健康狀況,並制定相應的營養、運動或膳食補充劑方案。例如,對於高血壓、血脂異常和骨質疏鬆等問題,可以通過膳食補充劑和藥食同源的方法進行干預。中醫的“藥食同源”理念提供了豐富的食材組合,這些食材既可以作爲食品審批,也可以作爲膳食補充劑使用。
4、抗衰干預的多維度方法
抗衰干預不僅包括藥物治療,還包括生活方式的改變。例如,運動是抗衰的重要手段,通過逐步增加運動量,可以改善健康狀況。此外,心理健康和社會互動也對健康有重要影響。例如,正念冥想、音樂療愈等方法可以緩解焦慮和失眠問題。社交互動和心理健康干預也是抗衰閉環的重要組成部分。
5、案例與實踐
以一位51歲的男性爲例,通過全面檢測發現其存在高血壓、血脂異常和骨質疏鬆等問題。根據檢測結果,推薦了膳食補充劑(如魚油、輔酶Q10、鎂等)和藥食同源方案。這些干預手段結合健康的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和充足睡眠),可以逐步改善健康狀況。雖然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的可能性不大,但通過輕量級的干預手段,逐步解決每個問題,最終實現健康壽命的延長。
6、未來展望
通過早期檢測和個性化干預,理論上可以將人類壽命延長至100歲左右。心血管疾病、腫瘤、阿爾茨海默症和糖尿病等主要死亡原因,如果能夠通過早期篩查和干預,其發病率可以大幅降低。未來,隨着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規範,抗衰領域將迎來更大的突破。通過科普教育和個性化檢測,更多人將接受健康管理的閉環模式,從而實現健康長壽的目標。
問答
Q:如何打通科研、投資、創業的視角?
AI技術爲健康管理帶來了新的可能性。AI可以連續獲取用戶數據和語言習慣,幫助將複雜的科學術語轉化爲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AI與人類的協作,可以更有效地將科學知識傳播給不同背景的消費者。例如,通過智能助理與用戶的互動,可以瞭解用戶的語言體系和關注點,從而提供個性化的健康建議。
量化健康或量化生命是他們關注的領域。這一領域的人羣相對較少,但在硅谷和美國,這一趨勢正在加速發展。儘管目前只有少數人蔘與,但我認爲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AI技術將加速這一進程,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