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給超級APP的時間不多了
曾經被寄予厚望的“超級APP”如今似乎走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當生態擴張遭遇監管限制、用戶偏好轉向輕量化應用,曾經的霸主們是否還能挽回失去的速度與掌控力?本篇文章深入剖析超級APP的發展邏輯與未來困境,探索留給它們的時間——究竟還有多少。
———— / BEGIN / ————
一個平平無奇的週二下午,上海的程序員小王,對着手機屏幕說:
沒有打開12306、攜程、大衆點評,不需要手動在無數個APP之間來回切換、複製粘貼。
幾分鐘後,他的手機收到一條推送:行程已規劃——週六上午9:15 高鐵前往安吉,可預訂“XX民宿”,並附上一份包含三家本地菜館的詳細攻略。他只需在各個關鍵環節點擊“確認”。
這個瞬間,我們並未意識到,統治了我們生活的超級APP們,將面臨一輪新的革命。
2024年,如果說大模型是科技圈的軍火競賽,那麼AI Agent,就是各方勢力要拿下的諾曼底。
分裂的戰場
AI Agent,讓中國的互聯網大廠們,展現出了一種久違的、混雜着興奮與恐懼的集體躁動。
牌桌上,玩家們的表情各不相同,下的注也耐人尋味。
最虔誠的信徒,是百度。
李彥宏認爲,2025年可能會成爲AI智能體爆發的元年。推理大模型涌現出讓人驚歎的深度思考能力,這將推動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應用方向,即“AI智能體”的落地。
近年來,百度幾乎是“砸鍋賣鐵”式地all in。從文心大模型的迭代,到推出人人都能“拖拉拽”就生成一個Agent的平臺千帆AppBuilder,再到文心快碼、心響、百度文庫等落地應用和智能體。
百度的戰略意圖很清晰:他們要在PC搜索時代、移動APP時代之後,抓住AI Agent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重回互聯網的中心。這是百度的奮力一搏,也是一場不能輸的戰役。
最糾結的地主,是騰訊。
坐擁微信這塊移動互聯網時代最肥沃的土地,騰訊對AI和AI Agent的態度,像極了一個擔心“新農具”會刨了自家祖墳的地主。它既渴望用Agent這把“神鋤”讓土地更高產,又害怕它會打破現有的生態平衡。
所以,騰訊的動作顯得格外剋制。
混元大模型是底座,但其應用更多是“賦能”而非“顛覆”。
在微信讀書裡幫你總結摘要,在騰訊會議裡幫你寫紀要,在QQ瀏覽器裡幫你搜集信息。這些Agent,更像是給騰訊帝國的各個功能插件打上了“AI補丁”,讓護城河更深、牆更高。
對騰訊而言,Agent看起來並不是進攻的號角,而是防禦的堡壘。
最務實的掌櫃,是阿里巴巴。
經歷了一系列組織架構的調整後,阿里變得非常現實。它不再只看星辰大海,而是低頭盤算每一筆生意。Agent在阿里這裡,被拆解成了一個個能提升效率、增加營收的“夥計”。
在釘釘上,它化身“AI助理”,幫你寫週報、排日程,目標是提升千萬企業的辦公效率;在淘寶上,它叫“淘寶問問”,幫你找貨、比價、提供穿搭建議。
對阿里來說,Agent的價值主張極其樸素:能不能幫我多賺錢?能不能幫我省點事?
這是一種實用主義,Agent不是集團的統一信仰,而是各個業務單元解決具體問題的“瑞士軍刀”。
最神秘的刺客,是字節跳動。
字節是這場牌局裡最低調,卻可能最致命的玩家。所有人都無法忽視字節的潛力。它擁有今日頭條和抖音這兩個巨大的“信息投喂器”,以及全球最懂人心的推薦算法。
Agent的本質是“服務找人”,而字節的整個商業帝國,就是建立在“內容找人”的邏輯之上。這種基因上的契合度,無人能及。
想象一下,一個深度融合了抖音生活服務的AI Agent,在你刷到一條滑雪視頻時,能立刻幫你規劃好去長白山的全部行程。這種從“種草”到“拔草”的無縫銜接,其商業爆發力足以讓任何對手不寒而慄。
當所有人都在談論模型參數時,真正的戰場已經悄然轉移到了Agent。它不再是一個技術概念,而是大廠們確實能看得到的產生價值的路徑,無論是對企業內部的價值,還是對消費者、對產業的商業價值。
權力的遊戲
爲什麼一個看似“小助理”的東西,能攪動巨頭們的神經?
因爲它的出現,並非一次簡單的技術迭代,而是一次對過去十年商業範式的顛覆。
要理解Agent的顛覆性,我們必須回到歷史的座標裡。
首先,Agent正在嘗試終結“APP孤島時代”。
過去十年,是“APP爲王”的十年。我們的手機被一個個色彩斑斕的圖標占據,每個APP都是一個數據煙囪,它們共同構建了一個個圍牆:
你想打車,得打開滴滴;
想吃飯,得打開美團;
想購物,得打開淘寶。
這種模式的本質,是“人找服務”。用戶需要主動地、有意識地在不同的信息孤島之間遷徙,這造就了互聯網下半場最核心的矛盾——流量焦慮。大廠們不惜血本地發動補貼大戰、信息流戰爭,本質上都是爲了爭奪你打開哪個APP的“第一眼”。每年數百億的營銷費用,都耗費在了這個環節。
而Agent的出現,是對這個模式的釜底抽薪。它的核心邏輯,是“服務找人”。就像文章開頭小王的例子,他不需要關心服務是由攜程、飛豬還是同程提供的,他只關心結果。Agent要做的,就是拆掉這些花園的圍身。理論上,能把權力從APP的運營者手中,交還給用戶。
這對於靠“流量分發”和“廣告競價”爲生的商業模式,無疑構成了巨大的潛在威脅。當用戶不再需要“逛”APP時,APP的廣告位還有什麼價值?當Agent可以直接調用底層服務時,中間的“流量掮客”又將何去何從?
其次,這是一場關乎“入口”的權力遊戲,歷史是驚人的相似。
回顧互聯網的權力更迭史,就是一部“入口”的爭奪史。
PC時代,入口是搜索框(百度、谷歌),“信息”是核心資源;移動時代,入口是超級APP(微信、支付寶),“社交/交易關係”是核心資源。每一次入口的變遷,都會導致一批巨頭的崛起和另一批巨頭的衰落。
現在,Agent正在成爲下一個時代的“超級入口”。這個入口可能不止是一個框,也不只是一個APP,而是一個“對話界面”——一個能聽懂人話、能調動萬千服務的“全能管家”,當然它的形態可能也是一個框,一個APP。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全能管家”本身,也可能成爲新的、權力更爲集中的巨頭。
而它現在看起來更可能存在於某個終端,比如手機,比如電腦,又或者是其他什麼設備,這個想象場景,早在幾年前的智能音箱上就有體現,通過智能音箱在電商平臺下單,當然,最終沒能成爲真正的全能管家。
最後,我們得認清:Agent的瓶頸遠不止“智商”,而在“情商”、“動手能力”和“可靠性”。
很多人以爲,Agent的強弱完全取決於背後大模型的聰明程度。
這是一個誤解。一個強大的Agent,至少需要四根支柱:
規劃與推理能力(大腦): 這是大模型的核心能力,負責理解任務、拆解步驟。目前,這條支柱相對最粗。
工具調用能力(雙手): 這是Agent與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交互的能力,比如調用一個APP的API去訂票,或者控制智能家居。
長期記憶能力(記憶): 記住用戶的偏好、習慣和歷史對話,從而提供真正個性化的服務。
信任與安全(人品): 用戶是否願意將數據、隱私、甚至支付授權交給一個AI。這種信任的建立,遠比技術實現更爲漫長和脆弱。
把大模型比作一個剛畢業、智商180的實習生,他很聰明,但要成爲一個能幹的助理,你得給他一部能打電話(工具調用)的手機,一個能記錄你喜好(長期記憶)的筆記本,以及允許他幫你辦事(權限)的授權,並且你得打心底裡相信他不會辦砸事、不會泄密(信任與安全)。
當前,Agent最大的瓶頸恰恰在“雙手”和“人品”。“工具調用”需要一個龐大、穩定、標準化的API生態,這背後是極其繁瑣的工程和商務對接工作。而“信任”的建立,則面臨着技術、隱私安全和用戶心理的三重挑戰。
模型是發動機,但沒有可靠的傳動系統和輪子,再強的發動機也只能在原地轟鳴。這個傳動系統,就是“工具調用”的生態。 在這一點上,擁有海量小程序生態的微信、擁有成熟商家API的阿里和美團,反而有着先天的“工程優勢”。
誰來掀桌子?
當馬車伕還在爲多一根馬鞭而沾沾自喜時,福特的流水線已經開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從不因誰的體量巨大而片刻停留。
對於AI Agent的未來,我有三個大膽的判斷:
第一,“超級APP”的黃昏已經開啓,“超級Agent”的雛形將在它們的生態土壤上崛起。
未來的5到10年,我們打開手機,首先尋找的將可能不再是某個APP,而是那個唯一的Agent入口。我們今天在不同APP間跳轉的割裂體驗,將會逐漸成爲歷史。但這不會是一場徹底的摧毀,而更像是一次權力的轉移——從APP的殼,轉移到APP提供的核心服務能力。
第二, “Agent Store”將補充甚至重構“App Store”,成爲新的生態核心。
就像今天的蘋果應用商店一樣,未來會出現一個Agent技能商店。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爲自己的主Agent“插拔”各種專業子Agent(比如一個“報稅Agent”、一個“健身教練Agent”),從而構建一個千人千面的“超級個體”。開發者也將從“開發APP”轉向“開發Agent技能”。
第三,最終的勝利者,不一定是模型最強的,但一定是生態最廣、最受用戶信任的。
Agent的競爭,短期看模型技術,中期看工具生態,長期看用戶信任。誰能率先解決工具調用的最後一公里難題,並構建起牢不可破的信任飛輪,誰才能贏得這場終局之戰。
從這個角度看,這場戰爭的結局遠未確定。
但結論已經無比清晰: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範式轉移的前夜。那些曾經呼風喚雨的互聯網大廠,如今正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
他們或者主動打碎自己親手建立的舊世界,擁抱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新未來;或者固守着眼前的圍牆花園,等待着被時代的洪流沖垮。
這不是一次升級,這是一場革命。
在大廠的權力牌桌上,Agent不是一張新牌,而是那個有潛力掀翻整個桌子的人。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ToB運營俱樂部,作者:子修
想要第一時間瞭解行業動態、面試技巧、商業知識等等等?加入產品經理進化營,跟優秀的產品人一起交流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