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核桃,投了武漢最大獨角獸

一家A股上市公司,用自有資金跨界投資國內硬科技領域最炙手可熱的獨角獸之一,這是近幾年資本市場常見的敘事框架。

比如河北養元智匯飲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養元飲品”)在近日向上海證券交易所提交的文件中披露,該公司已支付16億元人民幣認購長江存儲的增資,拿到0.99%的股份。

這筆實際在17個月之前就已經完成的投資,不光籠罩了些“神秘”色彩,也充分滿足了投資者對“跨界”的想象——在這次通過投資長江存儲“出圈爆火”之前,養元最大的存在感是一句朗朗上口的廣告語:

“經常用腦,喝六個核桃”。

低調了17個月的大手筆

根據公告,這筆投資敲定於2023年12月,養元飲品通過旗下蕪湖聞名泉泓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泉泓投資”),以1610億元的估值對長江存儲進行了出資。

完成出資後,養元飲品成爲了長江存儲的第八大股東,也同時成爲了長江存儲最大的市場化股東,前七大股東全部爲國資機構,其中持股最高的兩家分別爲湖北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長江產業集團、光谷金控共同出資的湖北長盛發展,以及由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出資的武漢芯飛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分別佔股26.9%和25.7%的股份。

此外,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也對長江存儲進行了直接持股,分別在2019年月2023年通過一期與二期基金進行投資,累計持股23.67%。

這樣的股東列表是長江存儲“獨角獸”成色的最好背書,也回答了這筆看上去“十分合理且應景”的交易爲什麼推遲了一年半纔對外公佈:這家企業揹負着“打破卡脖子”的歷史使命,將要遭遇的困境與挑戰是普通市場競爭所無法類比的。僅公開報道中,長江存儲曾經先後被美國列入了“實體名單”以及美國國防部管理的1260H名單,企圖打斷長江存儲的供應鏈,限制其產能擴張。

長江儲存與美光之間的專利訴訟也曠日持久。在2023年的起訴書中,長江存儲明確提出,美光廣泛且未經授權使用長江存儲專利創新,用來保護市場份額,並迫使長江存儲退出3D NAND Flash(閃存)市場。美光被控侵權的產品包括96層、128層、176層和232層3D NAND產品,長江存儲在起訴書中明確提到,長江存儲早就不再是新秀(upstart),他們已經將自己定位爲全球3D NAND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這些不確定性因素的存在,都要求養元飲品需要遵守必要的保密條款。即使如今已經對外正式公佈了投資,養元飲品也進行了“風險提示”,表示該交易可能面臨各種風險,包括“國際貿易摩擦可能升級,相關國家可能調整出口管制政策,導致長江存儲面臨某些設備和原材料供應限制或進口成本增加”。

當然一體兩面,如今養元飲品選擇對外公佈,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長江存儲走出“艱難時刻”的標誌。還有一個側面例證是,僅在2025年長江存儲就對外公佈了超過260項專利,大部分都集中在優化半導體器件及其製備方法、優化芯片堆疊結構這些關鍵環節上。今年2月,長江存儲還與三星簽署了專利許可協議,授權後者獲得3D NAND“混合鍵合”專利,該專利是一種將晶圓和晶圓直接鍵合的尖端封裝技術。

過去我們常說中國製造業之所以“不得不內卷”,是因爲一些核心技術、關鍵材料還處於研發和學階段,還沒有能力滿足高端市場需求。在這樣的共識下,長江存儲完成了對傳統產業巨頭的逆向輸出,堪稱中國高端製造領域的“歷史性一刻”,也是對近幾年人們不斷強調“硬科技賽道長坡厚雪”的最好肯定。

所以同樣需要明確的是,這場發生於17個月之前的投資,整體規模遠不僅僅只有16億,參與方也遠不僅僅只有養元飲品。

根據公開信息,2023年12月後長江存儲的股東數量從7家增加到了23家。除養元飲品外,還包括建信投資、農銀投資、中銀資產、交銀投資、工銀資本、謝諾投資、廈門火炬集團、央視融媒體產投基金、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等,長江存儲的註冊資本也從此前的1052.70億元增加至1118.12億元——根據養元飲品出資16億元獲得11.11億元認繳出資額計算,當時的整體融資規模很有可能超過95億元。

咬牙出圈的產業大佬

聊完神秘的投資,再聊聊神秘的投資方。

正如開頭提到的那樣,在這次出圈的重磅投資之前,養元飲品的存在感大部分都來自於他們的王牌產品“六個核桃”。爲了在捲到天際的乳製品飲料中打出自己的江山,養元飲品一直很捨得“砸資源”“買流量”,請當年炙手可熱的魯豫當代言人,連續多年冠名江蘇衛視《最強大腦》、央視一套《挑戰不可能》、《機智過人》、央視綜合頻道《加油向未來》、東方衛視《今晚80後脫口秀》、《詩書中華》,湖北衛視《天才想得到》、湖南衛視《學霸天團》等等各大衛視的明星欄目。

六個核桃也確實很爭氣。2010年邀請魯豫做代言的時候,六個核桃寫在瓶身的口號還是“兩年突破15億”,到2015年的時候,六個核桃的營收就已經達到了86.97億元,在整個養元飲品內的營收佔比達到了95.41%。等到2017年12月六個核桃完成上市的時候,他們的財務狀況已經優渥到了如下地步:

2014到2016年,養元飲品的營收分別達到了82.62億元、91.17億元、89億人民幣,利潤爲18.3億元、26.2億元、27.41億——作爲對比,2016年滬深兩地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淨利潤爲8.58億元人民幣——也就說,養元飲品僅在2016年的淨利潤,就已達到了A股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倍。另一方面,截止到2017年6月,養元還累計購買了47億銀行理財產品。

再加上在招股書中,養元飲品明確表示,擬募集的32.7億元人民幣,其中大部分的用途將集中於市場營銷,當時很多人將養元飲品的這次IPO稱爲“史上最耿直的IPO”,主打一個不差錢、就是要搞“流量路線”。

不過正如你我體感的那樣,消費者的心態變了,六個核桃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隨着人們對於“低卡”“零糖”“低脂”的重視,再加上大量新消費品牌在食品飲料領域內快速崛起,2018年之後養元飲料就進入了營收規模、淨利潤雙降的模式。根據2023年4月發佈的財報,養元飲品2022全年營收規模僅有59億元,與2015年的91億元相比相當慘淡,14億元的淨利潤更是隻有2018年28億水平的一半,也是自2013年以來10年最低水平。

爲了扭轉頹勢,養元飲料開始嘗試拓寬業務、增加品類,根據主要原料的不同,分別嘗試核桃露(乳)飲料、杏仁露(乳)飲料、花生露(乳)飲料、椰子汁(乳)飲料、豆奶(乳)飲料等品種。例如2018年,養元飲品還推出了枸杞飲料“養元紅”,稱該產品每罐特別添加35顆“枸杞黃金產區”西北優質特級枸杞。又例如,他們還針對白領消費羣體推出核桃咖啡乳和植物基酸奶“發酵核桃乳”。

而投資長江存儲的泉泓投資,也正是這段轉型期的重要部分之一。2021年5月19日,養元飲品發佈公告稱,擬發起設立私募基金。基金總規模人民幣30億元,養元飲品擬作爲基金的有限合夥人認繳出資人民幣299,700萬元,佔基金總規模的99.90%。

也正是在這份公告中,養元飲品明確提及,該私募基金投資範圍,將集中於食品飲料及上下游產業鏈中的優秀企業股權,高科技領域的半導體芯片、存儲、大數據等企業,或者其他行業優質標的。投資範圍包括公司股權或可轉債、已掛牌新三板公司的股票或可轉債,以及在基金業協會備案的私募股權基金,閒置資金投資於銀行存款、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貨幣基金、證券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使合夥企業獲得投資回報,以良好的業績爲合夥人創造價值。

而據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25年4月,泉泓投資直接投資公司有6家。除長江存儲外,還包括紫光華智、衡川科技、新潮傳媒、紫微宇通、瑞浦蘭鈞,賽道遍及新能源、流媒體、商業航天等時下最有共識的賽道。這其中(即將)完成退出的有兩家:

瑞浦蘭鈞已經於2023年完成港股IPO,根據股權信息顯示泉泓投資已經完成退出,退出時賬面收益爲10.41億港元;新潮傳媒則在前不久官宣了被併購的消息,可惜在泉泓投資參與的2018年11月的那輪戰略投資中,他們對新潮的估值爲161.51億元,幾乎是分衆併購新潮成交價的兩倍(見《成都獨角獸,83億賣了》)。

實際上,擁有良好現金流的公司,通過股權投資打破企業在經營上的困境,拓展全新的、通向未來的方向,這一點完全可以理解,像養元飲品大手筆投資長江存儲更理應得到祝福,畢竟無論從財務還是技術上來說,股權投資的槓桿效應都是不錯的,還有相當的社會財富轉移效應。但就如新潮的案例那樣,實際上大多數公司似乎還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投資方法論,“驚喜”也時常伴隨着試錯,總之可以稱得上是“任重道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