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三大精神,武漢獨角獸企業的10年進化路
(原標題:弘揚三大精神,武漢獨角獸企業的10年進化路)
長江日報調研組
7月6日,武漢南太子湖畔,芯擎科技工程師正在測試新一代自動駕駛芯片“星辰一號”。這顆將於今年大規模量產的“中國芯”,是武漢獨角獸企業10年進化路的生動寫照。
“引發產業創新變革時,創新型中小企業就像蜂羣一樣集中成批出現。這一現象在產業演化歷程中被反覆印證。”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相關課題組專家曾在接受長江日報調研組(以下簡稱“調研組”)採訪時說。
獨角獸羣落競逐。上月底,胡潤研究院發佈全球獨角獸榜單,武漢以9家獨角獸企業躋身全國城市第七位。
從2016年《長江日報》頭版報道武漢首家獨角獸企業誕生,到如今涵蓋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商業航天的硬科技軍團,這座城市用10年時間走出了一條從“U”形到“J”形的韌性增長曲線。
持續10年關注,歷時半個多月調研,調研組相繼走進武漢多家獨角獸與潛在獨角獸企業,探尋武漢獨角獸企業10年浮沉背後的得失,尋找未來驅動獨角獸可持續增長的內外部力量。
消費者體驗武漢獨角獸企業星紀魅族生產的AR眼鏡。長江日報記者史偉 攝
“你要站在AI的肩上。”數月前在武漢的一次公開分享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說。
7家獨角獸、11家潛在獨角獸、26家種子獨角獸……翻開武漢最新公佈的獨角獸培育企業庫名單,一個顯著特徵躍然紙上:近七成入庫企業聚焦實數融合、擁抱AI,獨角獸“雁陣式”梯隊成形。
芯擎科技自主研製的高階智能駕駛芯片“星辰一號”。(企業供圖)
武漢之東,一場由AI引發的出版業變革靜水深流。理工數傳推出出版領域首個AI大模型——“BOOKSGPT”,覆蓋超30個出版場景和超20個圖書場景,貫穿出版、發行、營銷及圖書數字化等全產業鏈。
一本本看似傳統的紙質書,通過嵌入二維碼,瞬間“活”了起來——掃描即可接入互動課堂、專家講座。公司董事長劉永堅介紹,去年超4億元投向AI技術研發,同比增長70%。
武漢之南,芯擎科技數月前發佈全場景高階自動駕駛芯片“星辰一號”,填補了國產同等算力自動駕駛芯片的空白。
去年,芯擎科技自主研發的智能座艙芯片“龍鷹一號”累計發貨超100萬片,出貨量位居國產汽車大芯片之首。企業近5年來收入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00%,這隻紮根中國車谷的獨角獸跑得又快又穩。
長江財經智庫相關研究發現,與杭州的電商基因、深圳的消費電子生態不同,武漢的“獨角獸們”正將AI技術深深植入這座工業重鎮的“車”、“光”、生物醫藥產業的筋骨。
做好“AI+”這篇大文章,光谷生物城的愛博泰克將國產抗體銷往全球,武漢經開區的嵐圖汽車連續4個月銷量破萬輛,航天產業基地的快舟火箭實現“一箭五星”。
“獨角獸”起源於美國硅谷,代表成立時間不超過10年、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創業公司。
2023年,調研組採訪發現,從2016年誕生首家獨角獸企業至今,武漢的獨角獸企業培育走出了一條“雄起—蟄伏—奮起”的“U”形曲線。
光谷軟件園F4棟見證了武漢獨角獸的高光時刻。
黑芝麻智能應用工程部陶星(左)團隊在測試A1000芯片適配軟件。長江日報記者胡鼕鼕 攝
這一年,遊戲直播平臺鬥魚、電商平臺卷皮網雙雙躋身獨角獸行列——“一樓雙獸”的傳奇令武漢躍居全國獨角獸城市第五位,被媒體定義爲“互聯網第四極”的同時,也暴露了武漢獨角獸過度依賴模式創新,缺乏頂層生態支撐的短板——2020年,武漢以3家獨角獸企業跌至全國第14位。
跌落“U”形谷底的武漢奮起直追。隨着黑芝麻智能以155億元估值成爲當時青山區首家“超級獨角獸”、航天科工火箭攜90億元市場估值點亮新洲“飛天”夢想,2023年武漢以7家獨角獸+11家潛在獨角獸的陣容重返全國前十。
2025年,這座城市再進一步。
最新公佈的全球獨角獸榜單中,武漢9家企業集體登榜。
調研組梳理9家武漢獨角獸企業發現,AI時代的武漢獨角獸企業不僅數量激增,更在結構上實現躍遷:硬科技取代互聯網成爲主力;“光車聯動”產業集羣成型;原生創新力量破土而出。
“武漢獨角獸企業並非孤立,它們建立在豐富應用場景、堅實技術基礎和產業鏈協同優勢之上。”武漢市數字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助理齊榮說。
從一枝獨秀到九“獸”奔騰,從互聯網模式創新到AI驅動下的硬科技矩陣,一條更具韌性、持續向上拓展的“J”形曲線在長江之濱加速攀升。
從跌宕的“U”形轉向持續攀升的“J”形,武漢獨角獸的進化軌跡,折射出政策思路的深刻轉型。
2023年11月,武漢出臺加快獨角獸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這份近4000字的文件如同一次對創新生態的“精密手術”。
“分層培育、精準施策”被置於核心位置。
2024年11月14日上午,一輛新能源汽車純電嵐圖知音緩緩駛下武漢東風雲峰工廠生產線。這是今年我國生產的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長江日報記者史偉攝
這份文件首次系統構建了“種子獨角獸—潛在獨角獸—獨角獸”三級培育體系。對成功入庫的企業,市級給予100萬元獎勵支持,區級配套最高可達1000萬元的重獎。
“金融輸血工程”同步起步。企業成功上市最高可獲800萬元分階段獎勵,緩解獨角獸企業“成長的煩惱”。
政策更開創性地提出“場景賦能”——政府主動開放智慧城市、公共服務等應用場景,通過“揭榜掛帥”機制,對項目支持最高200萬元。
“創新是企業的生命線,更是城市競爭的底氣。”今年3月,星紀魅族首次攜“AI生態全家桶”亮相世界移動通信大會。這家剛滿2歲的獨角獸企業估值已超百億元。
“我們率先提出All in AI 戰略,將全線產品研發都重注AI,開行業先河。”星紀魅族CEO蘇靜在一次公開分享中如此詮釋政策滋養下的企業雄心。
星紀魅族的崛起離不開武漢獨特的產業生態。武漢經開區集聚的3家獨角獸企業——嵐圖汽車、芯擎科技、星紀魅族連續兩年穩居榜單,形成穩定的創新三角——芯擎科技提供算力底座,星紀魅族開發車載系統,嵐圖汽車完成整車製造。
這種“芯片—系統—整車”的協同模式,幫助中國車谷在5年內誕生5家獨角獸,其中億咖通、路特斯已成功上市。
總部位於深圳的格林美深耕武漢,近20年發展至今,這一固態電池“隱形王者”爲東風納米等武漢企業提供電池全流程服務的同時,還孵化了一家“潛在獨角獸”企業——武漢動力電池再生技術有限公司。
多位受訪者表示,儘管完成“U”形到“J”形的蝶變,武漢獨角獸生態仍面臨多重挑戰。
東風猛士。
“當AI浪潮洶涌而至,武漢面臨的真正考驗已不僅是培育多少家獨角獸,而是能否讓技術創新的‘領跑者’成爲與這座城市血脈相連的‘紮根者’。”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長江經濟帶智庫聯盟秘書長秦尊文直言。
數據顯示,武漢獨角獸企業數量雖在全國排第七,但分佈失衡,除武漢經開區等區域外,多數中心城區尚未實現“零的突破”,難以形成“深圳獨角獸走廊”效應。
更需警惕的是企業“出走”。一家從武漢“走失”的潛在獨角獸企業負責人告訴調研組,因缺少融資和應用場景,“僅少數項目落地武漢”。
一位武漢AI企業創始人坦言:“最大的焦慮不是技術,是人才!”
專家指出,與北京中關村、深圳南山相比,武漢在培育獨角獸企業上仍有差距,缺人才、缺資本、缺優質技術轉化,如同橫亙在企業發展路上的“斷裂帶”。唯有紮下根,生出割不斷、移不走的藤蔓,才能結成創新生態的廊橋,通向未來。
接受調研組採訪的多位專家坦言,要讓武漢獨角獸企業的“J”形曲線持續昂揚向上,需要在深層次構建更具黏性和韌性的創新生態。
武漢曾提出,鼓勵獨角獸培育發展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組建產學研融合創新聯合體。
這是2024年3月16日在湖北武漢中國光谷未來科技城拍攝的武漢新能源研究院大樓(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武漢自身有什麼?專家們談到,強化“車光聯動”優勢是首要任務。依託嵐圖汽車、芯擎科技等“鏈主”企業,打造開放型AI芯片驗證平臺,降低中小算法企業的接入門檻。同時推動星紀魅族百萬級用戶生態與光谷鴻蒙系統深度對接,打破軟硬件壁壘。
設立“AI場景創新基金”迫在眉睫。定向支持本地AI產品的商業化落地,核心是建立政府首購和示範應用機制,通過公立機構採購等方式,爲創新產品提供寶貴“首單”。
實現高端人才“在地化”培養是長久之計。對頂尖AI人才探索“技術入股+人才房”組合激勵。深化“產教融合”,推動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與頭部AI企業共建實驗室等。
武漢提出,支持獨角獸培育發展企業吸納高校、科研院所技術在漢就地轉化。
如今,科教人才優勢加速轉化爲創新發展優勢,武漢正以擇高而立之姿培育獨角獸企業矩陣,在湖北支點建設中當好龍頭、走在前列。
“誰是下一個‘獨角獸’?”2016年,《長江日報》頭版發問。
連續10年將目光聚焦“獨角獸”,在調研組看來,武漢獨角獸企業走出“J”形曲線,本質是一場“硬科技紮根產業沃土,政策雨林澆灌創新種子”的共生實驗——未來能否誕生更多的“獨角獸”,依然考驗着政策制定者“既懂產業、更懂企業”的智慧,檢驗着城市營造創新生態的韌性。
(長江日報記者李琴 李佳 朱佳琦 賀亮 鄭汝可 執筆:記者李琴 朱佳琦 李佳 製圖:張莉)
【編輯: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