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大變化看中國“獨角獸”突圍之路
劉 典
在全球創新經濟的賽道上,“獨角獸”不僅是高潛力新興企業的代名詞,更是衡量國家產業活力的重要指標。日前發佈的《GEI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5》顯示,2024年中國獨角獸企業達372家,總估值超1.2萬億美元,其中11家超級獨角獸貢獻近四成估值。這組數據的背後,是中國獨角獸以硬核技術突破壁壘、以創新生態重構格局的升級突圍之路。
此次報告中,創新領域的結構性調整、協同創新生態的區域化特徵愈發明顯、資本投資邏輯的更加成熟,是三個值得關注的亮點。
一是獨角獸數量微降但總估值逆勢增長背後的結構性調整。從數量上看,2024年獨角獸企業退出21家、新晉18家,淨數量較2023年的375家減少了3家。但從分佈領域看,退出企業多集中於新能源汽車、共享經濟等“紅海”領域,而新晉企業則集中在集成電路、機器人、細胞治療等硬科技賽道。隨着先進生產力、新興領域佔比增加,這種健康的“新陳代謝”反映出中國創新經濟的結構在持續優化。
如今,中國獨角獸企業廣泛分佈於41個賽道。其中,集成電路、清潔能源、創新藥、動力電池等7個硬核科技賽道,每個都彙集了超15家獨角獸企業;機器人、企業數字運營、新零售、人工智能等10個前沿賽道,也各自擁有超過10家獨角獸企業。在前沿科技領域,獨角獸企業佔比高達70.2%。
其中,集成電路領域已連續四年穩居獨角獸企業分佈榜首,目前集聚了56家獨角獸企業,總估值達1618億美元,其中有12家是新晉企業。這一格局的形成,離不開國家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強力託舉。而獨角獸企業的“扎堆”,也組建起了從芯片設計、製造到封裝測試的全產業鏈,在存儲芯片等關鍵技術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前段時間美國放鬆對英偉達H20芯片的管制,國產芯片已對其實現了某種替代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獨角獸在硬科技領域集中爆發,不僅能推動行業整體升級,更有助於打破國外長期壟斷的局面,爲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築牢根基,在全球科技競爭中重塑中國的產業話語權。
人工智能領域的中國獨角獸同樣表現亮眼。2024年該領域融資總額達388.6億美元,佔全球市場的36.7%,這一數據直觀印證了人工智能賽道的高關注度與資本認可度。隨着大數據、雲計算、算法等底層技術的持續迭代,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正加速滲透至智能家居、智能駕駛、智能醫療等領域,深刻重塑着生產生活模式。
衆多獨角獸企業憑藉技術研發與應用創新的雙重優勢,既以硬核實力贏得資本青睞,更持續驅動產業高速增長,成爲這場智能變革的核心引領者。繼2025年年初全球迎來“DeepSeek 時刻”後,中國人工智能獨角獸在新一年將交出怎樣的答卷,更加令人期待。
二是中國獨角獸企業的“3+X”地域分佈格局,正顯露出協同創新生態的區域化特徵,構建起“頭部引領、區域協同”的創新生態。
企業的創新突圍離不開土壤的滋養。目前北京有獨角獸企業115家,硬科技領域企業佔比達 71.3%,依託頂尖高校與科研院所的人才紅利,疊加央企與政府產業投資基金的資源優勢,總估值達到了5949億美元,數量和估值持續保持全國第一,成爲硬核科技的“策源地”;上海則以65家位居第二,主要分佈在電子信息、生命健康等賽道,科研經費投入強度較高,同時憑藉長三角金融與產業的深度聯動,以國際化營商環境吸引全球資本,形成了“融資—轉化”的高效通道;深圳(42 家)則有強勁的自研實力,企均擁有141件授權發明專利,並依託電子信息產業全產業鏈優勢,讓技術從研發到量產的鏈路更短、效率更高。
在“北上深”的輻射下,杭州、蘇州、合肥等周邊城市也在快速崛起,依託互聯網經濟、電池等賽道形成差異化優勢。這種“各展所長、互補共進”的佈局,讓創新資源流動更順暢,控制了同質化競爭的烈度,爲獨角獸企業提供了差異化發展的時間與空間。
三是關注中國獨角獸的資本正迎來“追風口”轉向“打基礎”的價值重構。資本的流向,折射出創新突圍的底層邏輯。當前中國獨角獸企業的融資結構已發生深刻變革,呈現出人民幣與國資主導融資的新趨勢:人民幣融資佔比74.3%,國資參與度達60%,本土資本成了企業發展的堅實後盾。在國資的帶動下,市場資金不再追逐短期風口,而是錨定“卡脖子”技術領域深耕。
這種“沉下心”的轉變,能夠讓資本真正成爲“創新催化劑”。國資以資金實力與資源整合力,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長週期領域注入耐心資本;市場資本則更看重企業的專利儲備與技術“護城河”,必要時還可以專利換融資。資本與創新的協同,不僅讓企業更有底氣攻克技術難關,還能推動產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
從技術攻堅到生態構建,從資本邏輯重構到全球競爭力提升,中國獨角獸企業的突圍之路,既是個體成長的故事,更是中國經濟向創新驅動轉型的縮影。未來,隨着研發投入持續加碼、創新生態不斷完善,這些“潛力新星”將以更硬核、更全面的實力,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據更重要的位置,以多層次的創新生態引領全方位發展,爲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作者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