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國鑑·德國】“經濟引擎”如何續航——德國中小企業的百年傳承與時代挑戰
“經濟引擎”如何續航——德國中小企業的百年傳承與時代挑戰
車雲龍
德國素有“歐洲經濟發動機”之稱,340萬家中小企業如同精密齒輪,支撐着整個經濟系統高效運轉。按照德國波恩中小企業研究所2022年數據,這些中小企業在全德企業中數量佔比99%以上,提供超過1900萬個就業崗位,對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貢獻超55%。
百年來,德國中小企業歷經多次經濟風暴,展現出卓越韌性。只是,面對能源轉型致使成本飆升、數字化轉型滯後等挑戰,德國中小企業若想穩固經濟支柱地位,關鍵在於突破瓶頸,在變革中尋找新增長動力。
【“隱形冠軍” 悠久傳承】
在德國,被譽爲“經濟引擎”的中小企業的定義一方面涉及規模:員工人數一般不超過249人,年均營業額低於5000萬歐元;另一方面則強調企業所有權與管理權的統一。
按照波恩中小企業研究所的解釋,中小企業應最多由兩名自然人或其家庭成員直接或間接持有至少50%公司股份,且需親自參與企業管理。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統計數據顯示,82%的德國中小企業年營業額不超過100萬歐元,八成以上員工少於5人。這類小型企業是德國中小企業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總數約100萬家,與德國傳統手工行業一脈相承。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投資部門主管馬庫斯·溫克告訴記者,德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可追溯至中世紀,當時學徒制度應運而生——徒弟寄宿在師傅家中並接受訓練。此後,在19世紀工業化浪潮以及1953年、1969年相繼生效的《手工業法》和《職業培訓法》推動下,德國的職業培訓實現標準化,公立職業教育學校和企業“雙元制”培訓體系開始紮根於經濟與社會結構。
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具有獨特優勢。溫克表示,中小企業結構精簡,股權比例(即股東自有資金在公司總資產中佔比)平均高達約30%,這些特點使中小企業具有較強的經濟獨立性,能靈活應對客戶需求變化,展現出較高的市場彈性。
德國中小企業長盛不衰的另一個關鍵是“韌性”。溫克指出,許多德企歷經多次戰亂和經濟危機,不僅化險爲夷,還從經營歷史中汲取豐富的應對經驗和管理方式,展現出更強勁的凝聚力。
【經濟疲軟 持續承壓】
2023年,德國經濟實際萎縮0.3%;2024年頹勢延續,GDP同比下降0.2%,爲2003年以來首次連續兩年經濟下行。德國復興信貸銀行日前發佈報告警告,德國中小企業總體仍具穩定性,但供應鏈、勞動力等發展基礎已出現“裂痕”,疲軟態勢恐將持續。
輿論分析認爲,短期來看,德國中小企業首先面對的壓力來自地緣政治衝突導致的供應鏈風險,以及能源危機和能源轉型帶來的成本攀升;長期來看,技術勞動力缺口擴大、數字化滯後等結構性難題將對中小企業的發展構成挑戰。
德國工商大會報告顯示,儘管經濟下行與產業調整導致受訪的2.3萬家德企普遍裁員,但其中43%企業仍存在技術崗位空缺,凸顯“失業人數上升與技術工人短缺並存”的結構性失衡。
另一方面,德國數字化進程因數字基礎設施發展滯後以及嚴格繁瑣的數據保護法規而受阻。復興信貸銀行今年3月發佈的《2024年德國中小企業數字化報告》顯示,2021年至2023年,僅35%的中小企業完成數字化項目,較新冠疫情前僅增長5個百分點。
此外,作爲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德國約97%的出口商是中小企業。美國特朗普政府近期宣佈對從歐洲聯盟進口商品加徵關稅,這對德國中小企業是雪上加霜。
德國不來梅大學經濟學教授沃爾弗拉姆·埃爾斯納對中小企業的處境和前景較爲悲觀。他認爲,德國政府財政政策更注重宏觀調控以及扶持大企業,中小企業難以從中直接獲益。同時,這些企業還面臨着“價格擠壓”,在採購環節受到壟斷性價格壓力,在銷售環節則難以提高價格。
有分析指出,相較於依賴政府援助,德國中小企業更傾向於高度自給自足,依靠自身競爭力,在挑戰中尋找轉型突破。位於柏林的阿德勒霍夫科技園正成爲這一趨勢的縮影。該園區彙集1000多家企業和機構,涵蓋大型跨國公司、初創企業以及柏林洪堡大學等學術機構。越來越多中小企業加入這一創新系統,通過與初創企業合作,加強研發創新能力。
挑戰與變革也孕育着新的機遇。溫克指出,疫情推動了企業的數字化意識。同時,能源轉型也大幅推動了氫技術、電池研發與回收等新興行業發展,催生光伏系統安裝工人、風力發電機工程師等新崗位。
【秉持“匠心” 等待檢驗】
在整體承壓趨勢下,德國中小企業,尤其是傳統手工業企業,能否在變革中站穩腳跟、脫穎而出?
記者近日走訪了法蘭克福“辛恩”手工特種製表公司。這家制錶廠創立於1961年,員工有160餘人,生產近150款機械手錶。其市場和公關負責人西蒙娜·裡希特介紹,公司生產的特種手錶不僅具有高硬度、防磁、氬氣除溼等技術,還能在高壓、失重以及零下45攝氏度至零上80攝氏度等極端環境下精準運作,因而在消防、空中救援、特種作戰、極限運動等領域被廣泛採用。
記者在生產車間看到,製造流程被劃分爲多個工序,工匠純手工將上百個微小零件和螺絲精準安裝到一起,展現製表工藝的精湛與嚴謹。
疫情以來,這家傳統手工業企業營業額不降反升。裡希特說,儘管公司未做廣告宣傳,但憑藉品牌口碑和工藝積澱,公司在整體經濟疲軟的環境中依舊保持相對穩定的銷售量。對工藝的精益求精與在創新研發上的持續投入,是這家企業保持韌性的秘訣。
裡希特坦言,隨着德國近年通脹持續,在法蘭克福這樣的大城市尋找資深的製表工匠變得更加困難,因爲物價較低的小城市往往對他們更具吸引力。
辛恩公司的手錶工匠中還出現了職業培訓學校學生的身影。依照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三年學制中,他們三分之一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其餘時間則在企業實習,這些學生畢業通過考覈即可成爲辛恩公司的手錶工匠。記者身旁一位正打磨錶盤的中年工匠說,他從實習生開始,已在辛恩工作25年,對公司形成了很強的歸屬感。
正如裡希特所說,挑戰是企業成長的必經過程。依靠“匠心”和歷經百年沉浮的經驗,德國中小企業或許能在經濟轉型大潮中繼續充當德國工業巨輪的“主桅杆”。(完)(新華社專特稿)
注:本文作者系新華社駐柏林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