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解析-經濟挑戰待解 中國股市能否續航
在產業層面,受惠於AI熱潮與晶片產業的強勢,以及市場對工業原材料供應緊縮的憂慮升溫,資訊科技與材料類股大幅上揚,能源與公用事業則相對落後。整體而言,境內A股表現優於境外的中資股。
然而,經濟在上半年展現韌性後,目前似乎開始失去力道。7月經濟活動全面放緩,工業生產與消費支出均較預期疲弱;前七個月固定資產投資的成長速度也趨緩、房地產部門則持續低迷。雖然官方製造業PMI在8月小幅回升,但已連續第五個月處於收縮區間,顯示需求仍然不足。
今年迄今,即便缺乏明顯的催化因素,中國股市表現仍優於全球同儕。然而,在整體經濟缺乏結構性改善的情況下,這波動能是否能持續仍不明朗。內需消費疲弱,房市低迷,雖然政府承諾加碼政策,但尚未祭出大規模刺激措施,進一步增添不確定性。
對外方面,貿易相關風險正在浮現。雖然北京與華府延長了臨時貿易休戰,但關稅加碼的可能性依舊存在,尤其是在白宮加強對全球貿易伙伴的審視之際。北京缺乏大規模刺激政策更增添了不確定性,可能進一步壓抑成長前景。在此背景下,投資人將密切關注中美關稅談判,以期在全球貿易關係中獲得更多明確性。
同時,北京推動的「反內卷」運動也似乎正在升溫。中國的商業生態通常呈現一種「內卷式」的競爭,也就是當一個具潛力或前景的技術出現時,許多製造商就會快速涌入新興領域,使得產品數量大增、成本降低,競爭對手們彼此削價競爭,甚至甘願忍受虧損,最後造成市場惡性競爭與通縮。
因此,整治各行業「內卷式」競爭成爲中國政府2025年的重點工作之一,市場將其視爲一項積極措施,可望緩解通縮壓力,並在部分關鍵產業支撐企業獲利。該政策旨在促進國內消費,並逐步降低對外需的依賴;不過,對經濟放緩的政策迴應可能需要時間纔會顯現成效。儘管如此,此舉與先前推出的改革方向一致,重點在於建立市場信心、改善公司治理。兩者結合,有望推動更持久的市場反彈,並提升長期投資報酬前景。
展望後市,投資人不妨關注通訊服務、金融與材料。在這些產業中,涵蓋了具備AI概念如電子零組件製造商、線上遊戲公司等企業,以及較具防禦性的銀行股,其可預期的股息殖利率,可爲投資組合提供相對穩定的支撐。
過去十年,中國A股的報酬走勢與美國、歐洲、日本等成熟市場的相關性偏低,具有明顯的分散效益,適合作爲投資人投資組合的一環。建議自下而上主動式選股,鎖定優質企業,投資於同時擁有具吸引力的評價、穩健資產負債表,以及明確投資催化因素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