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醫療專家組團支招如何安全度夏

核心提示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夏至已過,我省正式進入盛夏,暑溼交加之下,心腦血管疾病、感染性腹瀉以及蟲媒傳染病等健康風險增加。

6月30日,省衛生健康委舉辦“時令節氣與健康”(夏季)專題新聞發佈會,特邀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主任崇巍、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感染科主任丁洋、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主任醫師白曉紅、遼寧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中心主任鮑民、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感染與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孫英偉五位權威專家,結合臨牀數據與節氣特點,從疾病預警、生活調適到誤區澄清,爲公衆提供一份科學實用的夏季健康風險防控清單。

高溫天氣

警惕中暑,嚴防“安靜溺水”

夏至後,氣溫逐漸升高,人體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若無法有效散熱,體溫持續升高到一定程度,便會引發中暑。然而,現實中很多人往往已經中暑卻不自知,十分危險。發佈會上,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主任崇巍提示,可從環境、症狀和身體反應來判斷自己或者他人是否中暑。通常來講,若在高溫高溼環境下暴露30分鐘以上,出現頭暈、口渴、乏力等先兆症狀,伴隨體溫升高至38℃以上、皮膚灼熱、意識模糊等表現,就可能已經中暑。

一旦發現有人中暑,首先要將患者迅速脫離高溫、高溼環境,轉移至通風陰涼處。其次要讓患者仰臥,解開衣釦,以利於呼吸和散熱,然後用風扇、空調、涼水噴灑或溼毛巾擦拭全身等方式給患者進行快速降溫。同時,還要及時補水,或少量多次飲用含鹽飲料,每15分鐘100毫升。對於重症中暑病人,必須立即送醫院診治。

崇巍還給出了幾點預防中暑建議:一是出門要做好防曬,儘量避免長時間在烈日下活動。老年人、孕婦、兒童、有慢性疾病的人羣,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溫天氣要儘可能減少外出活動。二是保證飲水,別等口渴才喝水,最理想的是根據氣溫的高低,每天喝1.5升至2升水,出汗較多時,可適當補充一些鹽水。

此外,預防中暑還要注意這幾個誤區:一是“不出汗就不怕熱”,其實無汗可能是熱射病前兆;二是“喝冰水更解暑”,這樣易引發胃腸痙攣;三是“白天防暑就行”,其實夜間持續高溫更危險;四是“空調26℃最安全”,事實上還需配合50%溼度控制。

暑假將至,溺水事件進入高發期,崇巍呼籲廣大家長要繃緊防溺水這根弦,尤其警惕安靜溺水。安靜溺水並不像想象中那樣反應激烈,尤其是兒童溺水,大多是無聲、安靜、無水花的,甚至看不出是在潛水游泳還是溺水。一旦發現孩子頭部後仰、嘴巴張開等情況,就有可能發生安靜溺水,兒童多在20秒內就會沉默下沉,家長帶孩子去游泳以及戲水時,一定要看護好孩子。

預防腸道傳染病

關注老幼,小心病從口入

夏季氣溫高、溼度大,是細菌性和病毒性腹瀉、手足口病等腸道傳染病的高發期。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感染科主任丁洋表示,腸道傳染病主要症狀表現爲急性腹瀉、嘔吐、發熱等,嚴重時可導致脫水,極個別病例甚至有生命危險。其中,水樣便腹瀉多見於諾如病毒、輪狀病毒感染,黏液膿血便多見於細菌性痢疾,嘔吐多爲兒童病毒性腹瀉的特點,發熱、腹痛多爲成人細菌性腹瀉的特點。當患者出現明顯口渴、尿量少,嬰幼兒煩躁不安、囟門和眼窩凹陷,老人精神萎靡甚至意識模糊等情況時,可能是身體丟失大量水分和鹽分引起的脫水,需高度警惕、及時就醫。

丁洋特別提示,手足口病是兒童夏季常見的腸道傳染病。年齡小於3歲的患兒,若出現持續高熱(體溫≥39℃)、精神萎靡、嗜睡、煩躁不安、易驚、呼吸急促、肢體抖動、無力或站立不穩、面色蒼白、四肢發涼、出冷汗等症狀,是重症手足口病的表現,需及時就醫。

夏季預防腸道傳染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防控:一是保持良好的手衛生,養成飯前便後、加工食品前洗手的習慣。二是注意食品衛生,確保食物新鮮,避免食用過期或腐敗變質的食品;食品要徹底煮熟煮透,尤其是肉類、海產品和蛋類食品;飯菜要儘量當天吃完,如果有剩餘飯菜要妥善冷藏,並在食用前徹底加熱;生食蔬菜水果的時候要清洗乾淨;處理和加工食品的時候,生熟要分開。三是確保飲用水的安全,儘量喝開水或瓶裝水。四是保持居室或者環境的衛生,及時清理垃圾,減少蚊蟲以及蟑螂等的孳生。五是如果身邊有腹瀉、嘔吐患者,要注意做好防護,對患者的嘔吐物、糞便等進行消毒處理,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夏季腸道傳染病的防護要重點關注兒童與老年人。”丁洋強調,對於兒童應注意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種、患兒居家隔離,若有重症傾向及時就醫。老人腹瀉,應注意適當補液,注意脫水誘發心腦血管意外。

保護心腦血管

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險因素

高溫不僅是中暑的誘因,更是心腦血管疾病特別是腦卒中的“隱形推手”。遼寧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中心主任鮑民剖析道:“夏季我省氣溫持續走高,高溫、溼度大、人體水分流失快、情緒易波動等因素,使夏季成爲心腦血管病的高發季。”

鮑民提示,當出現下列情況,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提高警惕:一是突然出現頭暈、言語不清、面門不對稱、流口水、一側肢體無力,或者偏側麻木等症狀,說明有腦卒中的風險;二是出現突然的胸悶、憋氣,休息後還不能改善,或夜裡突然憋醒,坐起來以後呼吸才順暢的現象,說明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一旦出現上述情況,家人要及時撥打120或者送到最近的有救治能力的醫院,特別是腦血栓病人,要及時接受溶栓治療,可以減少或者避免出現較爲嚴重的後遺症。

通過健康生活方式干預和控制危險因素,能顯著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病風險。一是足量飲水,切勿口渴再喝。二是科學避暑,保持環境舒適,避免在日曬最強烈時段長時間戶外活動。使用空調時需注意,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增加身體負擔。三是保證睡眠,注意起居。睡眠不足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因此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早上不用起得太早,中午可以適當休息一會兒。四是遵醫囑用藥,切勿自行停藥。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患者,務必堅持規律服藥,定期監測血壓、血糖等指標,及時在醫生指導下調整治療方案。

另外,要注意區分腦卒中與中暑症狀,高溫環境下,腦卒中與中暑都可能出現頭暈、乏力等症狀,但兩者本質不同,處理方式迥異,混淆可能危及生命。如果出現以下症狀要立即送醫:臉歪、手垂、說話不清,突發劇烈頭痛似“爆裂樣”,單側身體失控(偏癱、偏身麻木),優先考慮腦卒中;高熱環境下的昏迷或抽搐,尤其高溫環境活動後,皮膚乾熱無汗且意識模糊,優先考慮中暑。

中醫保健

冬病夏治,防治虛寒病症

中醫提倡“冬病夏治”,原因何在?對此,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主任醫師白曉紅解釋,“冬病夏治”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種特色療法,是指在夏季(尤其是陽氣最旺的三伏天)通過溫補陽氣、散寒驅邪的方法,預防或治療冬季易發作或加重的虛寒性疾病,其核心原理是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較爲充沛的有利時機,調整人體陰陽平衡,來達到使冬病大大降低發病率和減緩症狀,有些可以達到根治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中醫外治方法有貼敷療法、艾灸、拔罐、刮痧、針刺等,這些外治方法都可以通過刺激穴位、經絡而發揮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其中,大衆最耳熟能詳的貼敷療法就是三伏貼。白曉紅表示:三伏貼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的具體運用,指在一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時期,選用溫陽益氣、活血通絡的藥物,對於反覆呼吸道感染的人羣,可以使用白芥子、生薑等藥物,研磨成粉後製作成膏劑,敷貼到人體穴位,通過刺激穴位,激發經氣,發揮“調五臟、行氣血、和陰陽”的作用,溫陽固本,提升正氣,提高抗病能力。適用於反覆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咳嗽、過敏性鼻炎、咽炎、反覆扁桃體炎以及體質虛弱的亞健康人羣等。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三伏貼敷,或前往醫院諮詢後選擇。

針對此時“暑熱挾溼”的氣候特點,白曉紅還爲大家推薦一些簡單易行、居家可操作的中醫預防方法:飲食上,要清暑溼,護脾胃,多吃當季瓜果蔬菜,適量食用健脾利溼的食物,切忌過食冰鎮飲料、冰淇淋等。按揉一些保健穴位可以提神防暑,白曉紅現場演示如何按揉“內關穴”“迎香穴”“合谷穴”。

另外,在室內擺放薄荷、茉莉花,或用艾葉、石菖蒲煮水,冷卻後拖地,芳香之氣能化溼濁、醒脾胃、愉悅心情,從而達到防暑的目的。

防控病媒生物

戶外活動做好個人防護

夏季氣候條件易引發多種傳染病傳播。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感染與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孫英偉介紹,根據當前監測結果顯示,目前我省傳染病發病情況總體平穩,報告發病數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近期,我省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發病情況持續呈下降趨勢,處於較低流行水平。需要關注的是,痢疾、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瀉等腸道傳染病呈現上升趨勢,已進入流行季。夏季高溫多雨,根據既往監測數據,7月至8月是我省蚊蟲活動高峰期,瘧疾、登革熱、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等蟲媒傳染病傳播風險大幅增加。

東北夏季氣溫較高、溼度大,這種環境爲蚊蟲和蜱蟲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病媒生物可以傳播登革熱、瘧疾、乙腦、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等多種蟲媒傳染病。戶外活動要特別小心蚊蟲和蜱蟲。

孫英偉提示,蚊蟲種類較多,我省目前較多見的是淡色庫蚊,它是家棲型蚊種,主要在室內叮咬人,活動高峰出現在黃昏和夜晚。應做好個人防護,減少或避免在黃昏和夜晚蚊蟲活動高峰期到戶外活動。同時,要清除蚊蟲的孳生地。

暑假將至,不少人會選擇外出旅遊。目前,東南亞、南亞、拉丁美洲地區的一些國家,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柬埔寨、老撾、巴西等國家正處在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的流行季節,去旅遊的時候切記要做好防蚊措施。

夏季也是蜱蟲活動高峰期,尤其在溫暖潮溼的清晨和傍晚最爲活躍。孫英偉建議,戶外活動時要穿淺色的長衣長褲,紮緊領口、袖口和褲腿,不要穿涼鞋。活動結束回家後要及時檢查身上有無蜱蟲。蜱蟲可以傳播萊姆病、森林腦炎、蜱傳出血熱、無形體病、巴貝蟲病、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等多種傳染病,如果被蜱蟲叮咬後出現發熱、乏力、頭疼、肌肉痠痛等症狀,應儘快就醫,並主動告訴醫生蜱蟲叮咬史。